陈佳洱:科技强国,我的中国梦(7)

摘要:陈教授以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特殊的经历给我们进行了一次科技与文化的精彩演讲。这也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一次回顾,是一堂科技与文化的精品课。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的科技强国是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的相互统一、并驾齐驱、相互支撑。

3.新中国先进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因此我们要靠先进的文化引领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壮大。社会的文化形态反映着社会上各个群体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范以及科技管理的体制和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人员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探索和揭示未知规律、认识客观真理的坚持和追求,使科技界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建立起先进的科学文化。“两弹一星”的光辉成就就是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壮大的范例。 

当时面对美国的核威慑,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建立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培育核人才。1955年中央领导批准建设401研究基地开展核科技研究,并建立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培育核科技人才。初期通过政府间协定,由前苏联派遣专家、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有关资料和设备。但是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1962年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和图纸资料,所以我们起步非常困难。当时中央成立了一个专委,周总理任专委主任,并调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组成四个技术委员会开展自主研制工作。那个时期,许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根据国家需要,毅然放弃自己熟悉的专业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去。 

面对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科技基础薄弱、国际技术封锁和工作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科学家和参与研制工作的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依靠报效祖国、献身科技、自主创新的精神和“三老四严”的作风,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实现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的突破!

1

                          (美国制造的原子弹 “小男孩”与“胖子”)      

上图是美国纪念馆中陈列的最早的两颗原子弹的模型,一颗是“小男孩”,还有一颗是“胖子”。第一颗投向广岛的“小男孩”是枪式,第二颗投在长崎的“胖子”是内爆式。 

相比枪式的原子弹,内爆式弹头的技术更为先进:一是铀235利用率更高,有16%的利用率(枪式只有1.3%),临界到超临界时间短(2~3微秒);二是核武器小型化,提高了炸药利用率,可以做成小而轻的核弹头。但技术复杂,关键是内爆弹炸药的向心、同步“聚焦”。我们国家选用的是最先进的内爆式。 

为了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先进的内爆式原子弹,国家在西北青海湖东边海晏县境内的一片开阔地上建立了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九院),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工作。新成立的九院,集中了我国著名的核科学家朱光亚、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等,还有一批年轻的科学精英,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陈能宽等。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