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有日进  政必日新(2)

“两学一做”:学有日进 政必日新(2)

摘要:党员干部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守好忠诚这个核心的政治,肩负起事业这个天大的使命,把克服矛盾困难、战胜诱惑挑战作为展现能力素质的阵地、展示人品官德的舞台,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善始善终,执政为民善做善成,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问学”不倦才能“问政”不怠。知之愈深切,行动愈自觉。当今社会,是新知识竞相迸发、新信息海量涌现的时代。唯有做得学习的主人,才能当得事业的主宰。因此,党员干部决不能因为工作忙、事务多,就放松学习;决不能认为职务高、权力大,就不学习科学真理;决不能图形式、走过场,只武装嘴巴、不触及灵魂。从而通过保持“优学”的常态,逐步达到“优政”的状态。要学中用、用中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上。

“知识的力量”不会自发地表现出来。没有经过大脑加工、结合实践消化的知识,只能是僵化、臃肥的“脂肪”。当前,讲学习、比学习,已成全党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然而,“面上广种、点上歉收”的情形,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也不鲜见。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把学习任务当应付;有的停留在“填鸭式”恶补,拿知识作门面遮丑。可见,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工作中得来的经验,必先经“思想劳动”施以加工打磨,才能成为开启思维的钥匙,点亮智慧的火种。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5年间,写出集232篇短评在内的《之江新语》,在读书、明理与笃行方面做出了知行合一的表率。由是观之,面对“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的时代步伐,党员干部不保持“晚上读写想”的常态,又何来“白天走干讲”的状态?由此可见,提升政治智慧、工作勇气、开拓精神、决断能力,不仅需要“焚膏油以继晷”的一阵子,更要“恒兀兀以穷年”的一辈子,老一辈革命家“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良训,就是对“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最为生动的注脚和解读。

“问学”有成才会“问政”有为。“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身处传播格局多元的信息空间,置身观点激烈碰撞的舆论环境,“问学”与“问政”的距离越来越短、界线越来越淡,也由此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党员干部唯有把握住“问学”的优先权,才能够掌握“问政”的主动权。否则的话,学习一旦“猫冬”,则工作必定做不好,无所作为。

强化问题导向,带着具体问题学,针对具体问题改,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是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有道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改革发展也不存在一灵百灵的“万应药方”。具体到实际工作,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打造专属于己的“金字招牌”,形成舍我其谁的“拿手绝活”,决不能一味抄近道、图省事,简单套用、全盘“克隆”。真正做到查问题要号准自己的脉,开“方子”得对准自己的“症”,从解决自身的问题开始迈步,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来加速。做到既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又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真经”,做到工作谋划贴合需要、组织落实贴近实际、解决问题指向明确,切实将加强学习、注重实践作为推进建设与发展的要务,通过沉下去“扶贫帮困”,坐下来“解剖麻雀”,弄清楚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究竟是观念滞后还是条件所限,是思想僵化还是套路陈旧,是硬件制约还是软件阻碍,是长期积累而成还是形势变化所致,将各种需要与可能、适时与适量达成更为精确的平衡“度”,从而有效避免和减少决策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站得高、想得深、谋得宽,分析处理难题时才会多一些客观、少一些片面;指导实践中多一些科学,少一些盲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览古今,凡孜孜于学者,其能必日有所进,其政乃日见其新。在涵养正风肃纪的党内新常态、步入民族复兴的发展新长征之当下,成为学习上的好手,才能当得抓落实的行家,干事业的赢家。因此,党员干部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守好忠诚这个核心的政治,肩负起事业这个天大的使命,把克服矛盾困难、战胜诱惑挑战作为展现能力素质的阵地、展示人品官德的舞台,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善始善终,执政为民善做善成,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