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读《史记》悟人生,性格与命运(7)

摘要:《史记》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全文从作者司马迁、秦始皇、李斯等人的人物性格入手,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各自传奇的一生。从现实意义分析了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命运,并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颇有指导意义。

大家知道伍子胥,当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楚王所杀之后,伍子胥一路逃难,曾经几次陷入困境,也曾经向别人乞讨为生,在这样的时候,伍子胥选择不死,多么困难多么耻辱都要忍受,如果伍子胥当年跟着他父亲死了,和一个蝼蚁之死没有什么不同。他要做的就是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伍子胥受困于江上的时候,他不得不向别人乞讨独食,他那会也可以死,可是他依然不死,就是他心中有个意念,要向楚国的国君复仇,复全家人被杀之仇。所以司马迁说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他对伍子胥的行为表示充分的理解与歌颂,给了他一个雅号叫做烈丈夫。

大家知道,《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非常精采的一个篇章。在记载着蔺相如的事之后,司马迁又发表了一段评论,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他讲到蔺相如在秦国的宫廷之上,面对秦王的淫威表现的不怕死,可是等到回国之后,面对老将廉颇的挑衅,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又对廉颇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他在秦国表现的不怕死的时候,那种忠勇之气让天下的人都佩服,他回到国内对廉颇一再退让的时候,让他名重太山,所以说廉颇这样的人是智勇兼者。

《季布传》。季布是楚汉之争中项羽部下的一位勇将,曾经几次在战场上率军追赶刘邦,让刘邦陷在困苦境地,所以刘邦一获胜之后,他下了个命令,全国悬赏抓拿季布,但是季布为了逃避被杀,就流亡到民间,改名换姓,做奴仆,也不死。最后在汉文帝的时期,他成为天下名将。他赞赏像季布这样的人,因为自负有才,一时的困苦要忍受下来,选择不死。我觉得,读《史记》有些场合是需要结合司马迁本人的身世感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也就是给自己的好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中讲到,人这辈子怎么着都有一死,有的死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用法不一样而已。社会上卑贱奴仆、婢女都有可能选择自杀,我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我就是不死,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时的忍辱不是大问题,等到一生结束的时候,再看一下,到那会,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历史定评才会出现。

所以让我很有感慨,司马迁即是一个率真的人,又是一个浪漫的人,同时又是有着强烈的节操的人,这种节操并不表现为受辱就死,而表现为受辱而不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