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读《史记》悟人生,性格与命运(6)

摘要:《史记》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全文从作者司马迁、秦始皇、李斯等人的人物性格入手,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各自传奇的一生。从现实意义分析了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命运,并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颇有指导意义。

另外一位台湾的著名历史学家逯耀东先生的《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这部书解释了司马迁遭受了李陵之祸之后,他确实受到了现实政治无情的摧残和压抑,那么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是否就会因为汉武帝对他施加了腐刑,加了这样的摧残,是不是他就故意的来诬蔑或者叫刻意的揭露汉武帝呢?逯耀东先生说,他不是这样的,其实对司马迁来说,他确实受刑了,对当时政治特别是对汉武帝搞的这套酷吏政治是心怀仇恨的。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写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历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就是如实的记载历史,所以逯耀东先生认为,司马迁既在抒发着自己满腔的抑郁,又完成了一种自我超越,也就是说按照逯耀东先生的解释,司马迁著作中,所处处可见的对汉代专制统治的批判,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受酷刑所致,而是因为他秉持了古代史学传统的优良因素,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必须对历史做一个真实的记录。

因为历史上的皇帝,包括汉高祖和汉武帝,他们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有许多黑暗面,司马迁只要客观的把它记载下来,就自然具有批判的内容在里面,并不需要司马迁因为痛恨自己受酷刑,所以就刻意的去批判汉朝的皇帝,我觉得逯耀东先生的这个解读我更愿意接受。

《史记》的《蒙恬列传》,蒙恬是秦王朝统一过程中,以及统一之后又负责打匈奴和守北边的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可是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由于发生了沙丘兵变,宫廷军事政变,夺得了政权的赵高、胡亥以及秦二世李斯等人,不能容忍蒙恬兄弟继续存留于世,所以假传秦始皇的所谓的生前遗命,迫使蒙恬自杀,蒙恬在接到皇帝所谓的遗书之后,他在被迫自杀之前,他有个感叹,说:“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想想我为国家建立这么大的功劳,我没有得罪老天,为什么要让我自杀呢?过了一会他又自己给自己一个下台阶的解释,说我蒙恬也确实有该死之罪,我为国家修建长城,这个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蔓延万余里,为了修长城,其中难免可能会破坏了地脉风水,这是我蒙恬该死之处。其实这个解释,是带着几分悲愤做的解释。这里面已经有无奈和悲愤,也是给自己找个下台阶的地方。司马迁把他的自我解释记录下来之后,司马迁有一段评论,说看到的蒙恬为秦所建的长城屏障,这个工程太大了,让百姓付出的代价太高,当秦朝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人心未定,本来国家需要进入与民休养生息的阶段,让老百姓喘一口气,蒙恬作为一代名将,不知道向秦始皇建言,却秉承秦始皇的旨意,修长城,让当时的天下人民付出了多惨重的代价,就冲着这条,蒙恬就是该死。这跟修长城破坏了地脉,破坏了风水有什么关系?通过引这一段,大家就可以体会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在记事完了以后,他记到慷慨激昂处,他收不拢,他一定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读《史记》还有点自信,我觉得我读懂了司马迁。他为什么特别褒奖忍辱负重,大家知道,古代知识分子是要讲气节的,受到侮辱的时候要慷慨赴死。最著名的就是二桃杀三士,古人很讲究尊严,受到侮辱了,宁可自杀也要保全自己的名节。司马迁经受了腐刑也坚决不死,为的就是,他有比死更重要的事儿要做。正因为司马迁本人有这样的阅历,所以他对历史上那些忍辱偷生的人,几次表示敬佩。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