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读《史记》悟人生,性格与命运(5)

摘要:《史记》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全文从作者司马迁、秦始皇、李斯等人的人物性格入手,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各自传奇的一生。从现实意义分析了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命运,并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颇有指导意义。

在受刑之后,他出狱了,得以中人。受的这么一番折辱,这翻摧残,只为了要写成一本书。这本书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个人的学术自诩中,他从来都没有把这本书当成一般的史学著作来看。他讲到,只要我这本书能完成,我即便是被杀一万次,都不后悔,所以《史记》里面包含着司马迁极为沉重的抱负。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才会有那样大的生命力。这里面有他的理念操守,有他的精神寄托。

我们现在赞叹《史记》和一般的正史史书不一样,这里面司马迁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史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甚至对他所处的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对当时的汉武帝都有许多毫不留情面的揭露与批判,这种批判的精神锋芒之强盛,使后世史书不尽然,那么这种批判精神和司马迁本人受刑,是否直接相关呢?

历史上不断的有人在讨论着这样的问题。东汉末年,权倾一时的权臣董卓被杀,背后是司徒王允在操作,三国演义开篇处就告知了我们这么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王允在杀了董卓之后,很多人都是为他喊好,可是有一位学者蔡邕,听到董卓被杀,却发出一声叹息,他为什么叹息呢?这里面与他本人的身世有关。因为蔡邕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在东汉统治的晚期受到过朝廷的迫害,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他因为当时发表过对朝廷的批评性言论而受到禁锢,他被迫逃亡到边远地区,是董卓当政之后,对党锢之祸做了一个全面的平反,其中还把蔡邕从边远地区接回了都城,并且蔡邕得到了董卓的尊重和重用,给他提升了官职。

从国家大计而言,董卓是个大奸臣、大权臣,所以天下人骂董卓是正常的,可是从蔡邕的个人际遇而言,他对董卓有感恩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他这声感叹却让当时的大臣王允知道了,王允就下令,把蔡邕下狱严惩,蔡邕知道王允是个心肠并不宽大的人,他想到自己有可能被害,所以他就向王允提出,说我希望能够保留我一条命,我没有别的长处,我熟悉汉家的典章制度,我希望可以由我来完成汉史的记载,结果王允就说了一句话,说,当年的汉武帝不杀掉司马迁,让司马迁做了一部谤书,流传于后世,所谓谤书就是诽谤之书,是骂人的书。王允这个评价,涉及到对司马迁所作大著的一个基本定性,这是一部恶意诽谤之书。当然王允出于这个认识,他怕蔡邕执笔写汉书会对王允本人不利,所以他坚决的就把蔡邕杀掉了,这是东汉末年的一段故事。话题再回到司马迁和他这部著作身上。一直到了东汉后期,司马迁这本书还被朝廷的权贵人物视为谤书,不允许它流传。

港台地区有位著名的学者徐复观,他写了一篇长文叫做《论史记》七万字的一篇长文。徐复观先生秉持其一贯反省传统中国文化中专制黑暗面的取向,强调司马迁及其《史记》对汉代的专制政治的批判。是说他来自于古代的优良的史学精神。也正因为有这种批判精神,所以后世的统治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视为洪水猛兽,一定要给予贬斥。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