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中国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论

臧峰宇:中国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我们看来,要是实现上述目标,其中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时代话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为促进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提供有益思路。

面向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并彰显其时代精神,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道德有效性论证,面向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的价值风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始终关注当代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所体现的实际利益关切,以及人们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评价与期待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由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深入分析体现人们利益关切的各种矛盾关系,必然要提出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合理有效的公平正义原则。因而,强调持续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可能达成共识的社会正义原则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以平等主义优先的方式实现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着重增强社会发展新动力,也要在更好地调节社会分配过程中维护公平正义,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合理共享改革的红利。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公平正义导向及相关实践,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确立了现实基础,在解析当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过程中,提炼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公平正义原则,切实缩小贫富差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的学术使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凸显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风尚,通过合理论证公正的分配原则和治理原则,展现了当代中国公平正义问题的内在逻辑及层次结构。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解析重大现实问题,不仅要提出改善若干有悖于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破解路径,还要有效回应社会心理,使每个通过劳动和智力创造社会价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得到公允的社会承认,进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基本原则成为改革发展的价值遵循,由此凝聚价值共识,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在中国语境中阐释

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理论特质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阐释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理论特质,应当以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话语解析现实问题。中国传统正义论以“礼”的规范缓和利益冲突,强调“见利思义”、“行义以正”,倡导人们在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安居乐业。应该说,“以仁行义、以义制礼”的原则以及浓重的社会平等观念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至今仍是中国人理解社会公平正义与否的重要思想来源。发展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必须深入考量反映中国人正义观念的社会心理及其历史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道德论证的双重视角解析当代中国公平正义问题。由此,彰显文明礼仪之邦制定社会规范的历史底蕴,反映以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传统正义观念现代转型的百年经验,才能积极有效地弘扬具有中国气派的道德原则和文化风尚。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呈现了鲜明的中国文化形式,彰显了作为平等的正义在务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多年来,正义的革命观念和现代平等观念为人们所熟知,生产力发展之于道德风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强调,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注重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问题,辩证审视中国传统公平正义观念的伦理基础,力图在现代语境中呈现出一种正当合宜的正义论价值高度,使之符合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心理。其实质是以合理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现代政治哲学分析当代中国公平正义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确认社会发展的德性标准,以提升传统思维的话语逻辑,不断深化人们对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认识,使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实现的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