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杨绛“去世不想成为新闻”的情怀

铭记杨绛“去世不想成为新闻”的情怀

5月20日,一条关于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后来经杨绛保姆辟谣,杨绛只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身体已在恢复中。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5月25日《新京报》)

如同阎肃生前病危成为谣言,当辟谣的过程还未完成,病逝的消息则悄然传来。杨绛先生在近105岁的时候病逝,尽管公众心理已有所准备,然而当这一刻真正到来,依然让人感叹莫名。诚然,人都有生老病死,然而当一代大师,真正驾鹤西去之后,留下的除了纪念,还有那高尚人格的感染。杨绛先生的一生,低调、务实、干净、质仆,“去世不想成为新闻”的个人情怀,无疑是最好的标注。

先生以逝,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学作品,从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到长篇小说《洗澡》,从《杨绛译文集》到《洗澡之后》,先生创作了太多的艺术精品,并留下了难以逾越的市场奇迹。市场的欢迎,公众的喜欢,源于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先生以高尚的人格和文风,延续着大师应有的风范,尤其在大师缺乏的当下,保持初心不改的大师们,则更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很多人,已如国宝一样珍贵。

斯人已逝,精神永驻。回忆杨绛的人生历程不难发现,其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个人的努力和心血,都诠注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都彰显着为一切为了观众,为了观众一切的创作信仰,体现着其用生命和生活创作艺术信念。一个人,唯有高尚的人格,唯有健康的思想,唯有正确的追求,唯有坚定的信念,唯有勤奋的付出,才会在清贫之中去坚持,在寂寞之中去创造,并最终成就人格与事业的同等高度。杨绛创作了诸多积极向上的作品,又以一生的经历树立着艺术者的典范。她是良师,也是益友,是榜样,更是楷模,她是老一辈艺术家品质的优秀代表,又是足以引发当下时代反思的样本。

对于当下文艺圈中的诸多乱象,杨绛如同置身事外,除了醉心于文学事业,几乎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并看淡了一切功名与利禄。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她在《一百岁感言》中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这种淡定、从容,何尝不是其一生的写照。

揆诸现实,艺术作品的低俗化,艺术从业者的庸俗化,艺术行业的媚俗化,用“风花雪月”足可概括。精品和精典的作品越来越少,艺术从业者也变得越来越功利而浮躁,一些人为了获得名利与利益而投机取巧,在“三俗”路线上可谓一路到底。于是身体写作者有之,于是抄袭偷窃者有之,于是低级迎合者有之,作品越来越低级趣味化,越来越庸俗无聊化,越来越花边桃色化,越来越聒噪丑闻化。至于创作者的人格更是每况愈下,比起足下有根,抬头看天的杨绛们,其差距可谓天上地下。

杨绛走了,但她走得“很平静”。这个把毕业精力都奉献给艺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老人,给这个时代留下了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缅怀,那是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我们需要缅怀,那是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在缅怀中去学习,去铭记,去提升,才是最好的祭奠,才能重写时代的华章。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