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楚“什么是党性”,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无论承认与否,某些现象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某些观念可能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就此而言,今天讲清楚“什么是党性”的问题,真正地走进党性,把握它的实质,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走进党性并不容易。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似懂非懂?总觉得离对它的全面把握有一段距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性”不仅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还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政党的“精神”属性,是内在于政党组织实体中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可以套用马克思的话说,分析党性,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就像人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政党也是组织和党性的统一体,它既有能够看得见的组织架构,也有看不见的但确实存在着的党性属性。我们认识人,很容易看到人的身体,但要真地指出来人的精神在哪里,就没那么容易。认识政党也一样,看到政党的组织架构容易,你要指出来党性在哪里,也没那么容易。作为政党精神层面的东西,党性当然很重要,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政党也不能没有精神。人没有精神,只留下躯壳;政党没有党性,也就没有了使其维系下去的精气神,就只剩下了毫无力量、一击而溃的空架子。
党性是精神属性,不代表我们就没办法把握它。它是抽象的,但也是有具体所指的,它包含的意思是丰富的,但也是可以清晰界定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向不同的主体,党性有不同的内涵。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献,可以发现它总是围绕三个主体而言:一个是哲学理论,一个是政党组织,一个是党员个体。从哲学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党员的党性三个维度着手,厘清党性与人性、个性、阶级性、人民性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恰恰能够让我们系统地把握党性的深刻内涵,解答很多的思想困惑。
■党性理论必须面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境况,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本身
真正地走进党性,我们还应该强调,党性是高大上的、崇高的,也是接地气的、生活化的。党性属于政党,体现在党员个体身上,不能脱离于现实生活,不能离开物质利益。党性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必须是立足物质利益的升华。我们讲党性,要有真实性,要有可信度,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不能空讲精神层面的崇高。不考虑党员干部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就必然出现理论和现实脱节的问题。
我们要杜绝讲党性走向空对空、理论对理论、精神对精神、理想对理想。令人信服的党性理论,必须面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境况,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本身,面对内心深处的观念困惑,不无端喊口号,不空讲大道理,不刻板谈理论,它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党性是什么》这本书是在这方面的尝试。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