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留守儿童开始对“随父母出国”说不(3)

侨留守儿童开始对“随父母出国”说不(3)

摘要:与大多数省份农村留守儿童情况不一样的是,在浙江农村有这么一群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世界各地工作,平均四五年才能见一次。与“土留守”儿童相比,这些“侨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概念更为模糊,在性格养成上起伏更大。

出国两年后她不得不重读初一

回国心愿终实现的15岁女孩不再活泼“土留守”和“侨留守”儿童最相似的地方,是父母都不在身边,然而在“想不想父母”这个问题上,这两类孩子截然不同。

“不想爸妈”——记者采访时,很多“侨留守”儿童这样回答。

记者在青田县方山乡学校五年级1班做问卷时了解到,这里有一半的孩子父母在国外,平均四五年回国一次,有的甚至在孩子被送回国后就没再回来看过。按常理,长时间不见父母,应该会很想见到他们。

“父母常年在外,会造成在孩子的成长认知过程中,父母永远在电脑视频或微信里。”方山乡学校校长叶永苏说,过度地消耗亲情,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概念已经很模糊,在他们眼里,身边的朋友、老人、生活环境,要比远在国外的父母重要得多。

叶永苏说,很多留守儿童都这样,因此家庭教育缺失也很严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心理也会越来越强。

“侨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变化起伏非常大。15岁的郑琦琦今年在山口镇中学读初一。她说,自己的同学都才十二三岁,她这个年纪本来应该读初三的,但由于去国外读了两年,所以回来又重新读了初一。

和父母“斗争”后,她最后如愿以偿地回来了,但以前那个活泼、成绩好的琦琦却不见了。王福森说:“琦琦没出国之前,在全校的演讲比赛中得过第二名,成绩好,性格也活泼,但现在她原来的同学都上初三了,她要重新读初一,在班上也是格格不入,性格变了不少。”

记者在走访的几个学校注意到,很多留守儿童有着超过年龄的成熟,戴耳环、早恋等情况普遍存在。

王福森说,这些孩子和普通留守儿童性格差异较大,“可能在国内很优秀、很活泼,到了国外新的环境后,语言不通,加上学习过程中止、融入不了那边的朋友圈,性格就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情况学校很多,我们不得不专门建档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定期跟踪。”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