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2)

文明交流互鉴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2)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

二、坚持平等尊重,加强文明对话交流

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世界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本国本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有自己的本色、特色、长处、优点。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国人民,应该尊重和平等看待别国别民族的文明,避免对别国别民族文明的片面、狭隘认知,摒弃对别国别民族文明的傲慢和偏见。文明之间应该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一种文明如果居高临下对待另一种文明,那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不能了解这种文明的真谛,不能借鉴这种文明的长处和精华,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冲突和对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加强对话交流,虚心学习,积极吸纳对方的有益成分。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和扩大参与世界范围的文明对话交流,将在2017年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意在把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转化为扩大交流合作的动力,推动亚洲不同文明加强交流沟通。

对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性处理,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当然,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学习,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也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更不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坚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繁荣

世界不同的文明如何才能实现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西汉张骞两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中国船队在海上远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出洋,到达东南亚很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近代科技知识,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独特的佛教理论,并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对这些国家的哲学、艺术、礼仪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现如今,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为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提供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使中华文明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深藏的旺盛生命力,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世界各种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互鉴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中发展、演化成今天的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世界文明之园才能变得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不仅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相反可以实现和谐共存。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不同文明彼此兼收并蓄,互学互鉴,就能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为人类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美好未来,推动人类汇聚智慧和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执笔:高祖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