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海:加快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叶忠海:加快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实现人才强国目标,要抓好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大计。《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要“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作出创新成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处于生产或服务领域的第一线,特别是其中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精湛专业技术技能,能发现和解决工程、生产或服务操作中的难题。他们动手能力强,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又能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或具体的服务行为。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具有桥梁、源泉、定向、检验等功能,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解决操作中疑难问题的创造才能,不是靠书本读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职业熏陶,经过无数次岗位实践磨练,通过深刻而真切的体验,逐渐积累形成的。科学有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重视一线实践,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教育基本规律、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

要打破束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想桎梏,克服攀高求全、重学轻术、轻视一线实践,追求精英化教育等传统的办学情结,创建“双主体”或“多主体”的育人体制。要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服务机构的育人共同体,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育人体制。企业和职业院校要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共同”上下功夫: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共同建设教学和管理团队等等。要实施双重教学板块和“双融”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积极探索运用“交替式”、“循环式”、“回归式”等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织、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或专题系列讲座,开设跨学科专业的相关交叉课程,更多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训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品格。要搭建多形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进院校、科技园与企业联合构建众创空间,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专题竞赛,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等,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

人才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开发的指挥棒,对人才培养开发具有导向作用。要改革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考评制度,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