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颜利: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冯颜利: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关键指标和任务,就是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三农”工作等方面的短板,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全面小康要求覆盖的领域全面,是“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的小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降低。但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突出短板。这主要表现在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的生态恶化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一些地方还未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无限制开采自然资源,任意排放废弃物,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等。

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多管齐下,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十三五”以至今后较长时期,我们都要深刻领会并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的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制度。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看病、上学、就业、住房、养老等基本民生得不到有效保障,不仅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会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失去光彩。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短板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现在,我国有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全体脱贫,这意味着每年必须减少贫困人口1100万左右。另外,还有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有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等等。如果这些人群的基本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就不能说我们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收入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因此,我们既要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又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还要抓住重点,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民生工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