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5)

——关于屈原、《离骚》和端午节

摘要: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节日内蕴,端午节也是如此。说到端午节,屈原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历史川流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多至车载斗量,却很少有人像屈原这样深受景仰达千年之久。端午节如何起源?屈原和端午节有何关联?屈原到底有何独特魅力?《离骚》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和丁夏教授一起穿越时空,走近屈原、走近端午。

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感,构成了屈原政治理念的基础,他不是个人要去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去做一个历史上的大功臣,而是深深地为国家和老百姓而忧虑。这种忧虑又和岁月的流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更加强了它的力度。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不光是忧心民生,对国事也担忧,又有一种使命的紧迫感。他意识到人生是那么的无奈,你没有办法控制时光的流逝,时间总是无情地悄悄地流走,就好像天地间的草木,慢慢地凋零,也像人间的美人静静地老去一样。他有强烈的紧迫感,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为国家、为老百姓作出一点贡献。

屈原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呢?他看出来,当时的楚国国君昏昧,小人得势,自己虽有过人的才华,却被众多宵小嫉妒排斥,成为他们打击的最主要目标。而且,在这个关键时候,一向对他信任有加的楚怀王性情大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两句话鲜明地表现了他自己的人生处境,就是在整个朝廷里面,自己是小人盯上的目标,小人对他非常妒嫉。而这一切怀王不仅没有察觉,没有伸以援手,反而轻信小人的谗言。那么,屈原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想通过各种虚构场景把自己从悲愤、孤独和痛苦之中挽救出来,写到了自己如何短暂地离开朝廷,来到了风光明媚、鸟语花香、清新优美的自然之中。

不过,屈原发现不管到了哪里,因为政治上受打击而带来的痛苦和悲愤没有办法完全排除,它就像是潜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头怪兽,这头怪兽只要有机会就会从心底里跳出来,把屈原推回到那个痛苦的回忆之中,而且,在这个时候时光的紧迫感,与被众人嫉妒排斥的悲愤之情又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人生感觉更加紧迫,更加不能把握。这样的情绪在《离骚》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他非常独特的抒情内涵。他说,自己最大的担心是他这一生就这样流失过去,不能建功立业,不能把美好的名声留给后人,“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我们知道,感慨生命的短暂在东汉时期才成为诗人的共识,东汉的这些诗人吟唱的是什么?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太短暂了,白天时间非常有限,为什么不把晚上也利用起来去饮酒酌乐,让欢乐变成人生最主要的内容,把追逐这种快乐看成人生的价值。这和屈原有根本的区别,屈原担心的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受到怀王的信任,也就很难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那么随着岁月流逝,自己也将老去,恐怕很难有机会在国家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真正的担心。这个担心和后来人对时光短暂的感慨是完全不一样的。

《离骚》里面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不管这首诗是作于他的在朝任职期间,还是后来的流放期间,有一点那是可以看作是屈原生命的力量,就是当内心的悲愤痛苦奔涌而来,达到顶点的时候,屈原迸发出了决绝之词,就是宁愿死也不愿意屈从于黑暗周边的压抑。他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坚持自己的清白宁愿死去,这样的选择也是圣贤们一直肯定和称赞的。那这里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说,屈原的抱石沉江,虽然是在十几年以后发生的,但是,以死明志的人生态度很早就在他的诗里。所以,《离骚》这首诗是诗人个人心理的直接表露,在中国的诗里,把死和坚持理想结合起来,屈原是第一人。

当时的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孟子也多次提到大丈夫应该怎么看待生死的问题。他提倡大丈夫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有抱负的人,随时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一种生死观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什么?对任何人来说,死亡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归宿,没有人能够离开死亡、躲避死亡,问题是怎么看生死。屈原也好,孟子也好,他们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死观,那就是理想情操抱负,应该高于生命的价值,是人生里面最可宝贵,最应该坚持的东西,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理想抱负信念的实现。

我们不敢说屈原、孟子的这番观念已经变成了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信条,或者说行为准则,但是心中有了这个信念,有了这种向往,就很好了。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登月,但是中国古人说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虽然到不了那里,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把它保留在我们心里。我觉得,屈原以死明志这么一个观念,这样一种为坚持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也是一种心向往之的境界。

如果《离骚》只是简单地说自己的理想,说自己的遭遇,说自己如何被怀王疏远,如何遭到小人陷害攻击,因此非常孤独痛苦,那么,它还不能成为一个伟大诗篇。这个诗篇和直白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它应该有诗的特质,那就是想象、情感,用诗的创造来弥补现实的不足。那么,在《离骚》里面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出现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没有过的,真的是大手笔。他说,在他苦闷、痛苦不堪之际,突然有一位容光焕发、无所不能的女神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女神出现以后,就提及各个圣贤也是受尽了谗言陷害,和屈原有同样的遭遇。意思就是说,你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你的痛苦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圣贤必然的遭遇。他不光用圣贤来开导和激励屈原,而且让屈原周游天际,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屈原的心情有所疏解,让他忘掉心中的郁闷之情。所以,屈原在《离骚》里面给自己安排描绘了一番壮游天空的场景。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恐怕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实现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壮游天际的情形,他说:“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这里面提到的地点人名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比如说扶桑。扶桑是什么?是古人传说的一个地方,他是什么地方呢?是日出之处,太阳是从扶桑那里升起来的。在屈原的笔下,他游历天下,就从太阳升起之处出发。而且,屈原把天上一棵叫“若木”的神木摘下来了,去太阳旁边,用这个“若木”去给他清扫,然后又让月神做他的前驱。他说自己的车和马都非常华贵,在天空中乘着风一路上升。就是可以说以天龙为马,在天空中遨游,和日神、月神来往,游尽了天下各种名胜所在。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