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将“两弹一星”文化传承永远

张翔:将“两弹一星”文化传承永远

20世纪下半叶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奋斗,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前身第二炮兵正式成立,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中国人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建设强大国防的壮举。

“两弹一星”实践的现实意义

“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全面的封锁和打压,多次对我实施核威胁。“两弹一星”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保障,促进了我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形成。我军核反击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两弹一星”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国际地位显著改观。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与美国、苏联等大国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进展得以实现。

“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建立起现代意义的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工业部门,开辟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使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等一批传统工业部门取得较大程度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国向工农业大国的迈进。同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为我国进一步向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一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越性,也为我们富国强军留下了宝贵经验。“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最尖端的国防战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依托全党、全国、全军之力取得的。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下,组织国防科技工业和全国有关科研、工业部门的力量,互相协作,联合攻关,凝练出富国强军的宝贵经验,是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新发展

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面貌,也正在深刻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并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变化。武器装备呈现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各种武器装备联结为一个有机体系,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力成倍增长。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强劲势头,对我军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坚持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战略取向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要求有机融合,才能在未来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5年9月3日,我们记忆犹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盛典上展示的武器装备,是“两弹一星”高新尖端武器的延承和发展。这些按照作战体系模块化编组的受阅装备均由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研制生产,再度彰显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

这些装备的亮相,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众多机械化信息化的先进武器装备列装部队,满足了体系化作战需求;国防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成果,基础前沿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新平台体系不断优化;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等重点任务,正在努力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先进武器装备研发、供给和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