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现代性与价值观(2)

社会变迁、现代性与价值观(2)

—对村镇社会价值观演变的思考

摘要:价值观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价值观研究不仅能掌握人们深层心理特性,还可以通过分析人们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矛盾、个体行为的差异和文化影响的因素。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改变着人们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村镇社会的价值观演变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性”意识向度所为。

村镇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必然性分析

从村镇社会的演变中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两代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是必然的。首先,从价值观的特点上看,改革开放后村镇社会两代人的价值观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变,由强调“集体”向凸显“个人”转变。由改革开放前强调信仰、信念、理想是“集体”的信念、信仰、理想,向信仰、信念、理想凸显“个人”的信念、信仰、理想的转化。把个人置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淡化了集体观念。

其次,从价值观的形式上看,集体主义信仰下降,主体意识、利益意识两代人都增强了,但农二代更鲜明。具体表现在两代人的群体情绪和对现实社会的评价上。乡土长者们厌恶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庸俗和浮躁,他们明确反对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怀念他们从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所获得的平等和所创建的“共同体生活”,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是他们丢不掉的情怀。农二代们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他们以利益为中心,坚持自主与自由,渴望公正。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意识。

再次,农民工“处境”多元性,必然引发多元价值观。一是因为农民工主体的多元性。农民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主体的多元,因而价值观必然多元。二是由于农民工生存的“偶然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性。由于农民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社会分工、交往关系、生活条件等等大多是偶然的,“这正是由于他们作为个人是分散的,是由于分工使他们有了一种必然的联合,而这种联合又因为他们的分散而成了一种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联系”。身份的不确定、职业的不确定、交往群体的不确定、居所的不确定,决定他们价值观的不确定。他们处于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之中,体现出价值观的多元性。这种“多元”不是一个稳定的多元,而是在不同场域下的多元。他们不断地寻求不同的价值观应对偶然的“场域”的变化。这些“场域”的变化事实上为他们的价值评判带来了迷茫,使他们对于价值应有的“善”困惑不解,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多元价值观是应对社会生活的无奈。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