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的主阵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历史和现实表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广大师生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到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使高校成为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要扎实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师理论学习、培训研修的必修课,不断提升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把课讲好,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育引导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价值观自信。要注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整体设计、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成就、伟大经验讲好讲活,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讲清讲透,不断坚定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为人民述学立论、立德立言,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健全理论联系实际的体制机制,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社会和基层学习、考察、调研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