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3)

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3)

三、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教材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体现国家意志、反映人类文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遵循。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示范作用不断显现,一批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材不断涌现,教材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但总体来看,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教材育人功能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教材体系建设。

创新教材编写工作。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体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世界学术前沿、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相统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注重教材话语体系创新,提高教材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要建立健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等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教材建设、教师教学、学生考核提供依据。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与统一使用工作,扎实开展工程教材所涉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完善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检查督导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系统强化教材研究。要把握教材建设规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教材体系、教材呈现方式和学生认知特点。完善编写高水平教材的激励机制,把优秀教材编写成果体现在工作量计算、科研成果评价、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依托有关高校,联合有关部门,优先设立意识形态性强、大中小学贯通的若干学科教材研究基地,不断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