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长余:学术研究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

贺长余:学术研究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我们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武器。

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

区别于简单机械的唯物主义和主观能动的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人的劳动、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它既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前提,也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人类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解决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生活问题,从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解决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视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依此来看,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正是出于对现实的强烈关切,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将问题视为“时代声音”、“时代格言”,尽可能地“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产生、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如何解放、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等问题上的思考与探求,无不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的鲜明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人也秉承了这一理论品格。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关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及怎样存在的缜密论析,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围绕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关注,都凸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良传统。问题导向不仅要求具备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发现问题,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还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空洞抽象学说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试图解答、回应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理解世界,实质上讲,就是要解决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或者说,世界的改造就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去达成,世界的真理性也取决于在实践中回应问题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真正搞清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曾多次深入工厂、深入工人生活实践,寻求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良方。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