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体系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2)

社会治理体系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2)

二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善路径。

深化改革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充分认识到生产要素市场化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要在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构建信息充分、法制健全、准入条件公开的市场环境。促进收入分配均等化,初次分配中要注重中低社会阶层就业和收入水平,再分配中要进一步明确产权,促进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保障低收入人群合法权益。加快市场化改革,在基础教育、医疗保障、基础文化事业等方面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主动回应社会需求,为弱势群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环境。

全面精准扶贫,消除结构性贫困。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投入与建设力度,彻底消除整体性贫困。推动实施扶持生产与就业、移民搬迁、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打通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扶贫体系,增强扶贫工作社会向心力。加强对扶贫对象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培育,努力提升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

加强自组织建设,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一方面要提高弱势群体文化水平,培育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利益分配中的民主协商机制、诉求反馈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积极搭建政府、行业协会、社会个体之间的对话沟通平台,为民众与社会组织参与政策设计与执行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以“社会共治”为目标的社会组织体系发展路径。

壮大社会组织,深化多元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在反映民生需求、递送公共服务、畅通群众诉求、调节公共冲突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协会、公益扶贫和民间组织等社会服务团体,消除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短板,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支持城市和农村维权组织与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发展,鼓励新兴社会力量通过合法程序组建自主性社会组织。

创新城乡社区建设,夯实社会治理新基础。强化城乡社区社会建设,着力提升其在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等方面的作用水平。构建新型社区联动治理机制,推动社区由风险防控的单一功能逐步向社会服务、就业指导、生活帮扶、精神文明建设等综合性社会管理平台转变。

鼓励志愿者行动,构建社会精神文明新格局。加强志愿服务项目规划设计,利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组织孵化平台推动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构建“政府促进-内部治理-社会协助”协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公民价值观、社会观、发展观培育,构建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和谐统一的现代文明体系。

(作者分别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