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钰:科学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胡钰:科学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科学的理论内涵和鲜活的实践内涵,准确把握这一原则的基本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的维度看,“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从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开始就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近代中国兴起的一支政治力量,之所以能从“一大”时的12位代表,到28年后夺取政权,靠的就是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包括新闻舆论工作在内的党的全部工作中。193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刚刚创刊的社论中就指出:“本报是供给广大劳苦群众阅读的,它是一切被压迫的人所能了解的言论机关,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1945年10月,《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本报创刊八年来,一贯就是以人民的报纸为方针,为努力目标。”针对有人问:“新华日报既是共产党的机关报,怎么能够成为人民的报纸呢?”社论作了明确回答:“共产党所要求于他的全党党员的,不是别的,就是:忠实的为人民服务,虚心的做人民的勤务员。因此,作为共产党机关报的新华日报,为了执行党的主张政策,也就是要使他自己真正成为人民的报纸。”这些历史脉络是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内涵的重要起点。

从理论的维度看,“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提出的基本规律。1948年10月,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要经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它是千百条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这就充分说明了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性的核心缘由,说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突出作用。这一认识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规律,什么时候坚持了,新闻舆论工作就取得成绩;什么时候违背了,新闻舆论工作就会犯错误。这一规律不但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也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中提到了“新闻学”等11个学科。事实上,要从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视角来看待“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就会更好地深化其理论认识,把握其规律性。

从实践的维度看,“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在新时期做好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重申。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信息选择自主化的社会环境中,新闻舆论工作要发挥积极作用,就要始终坚持并且创造性地实践这一原则。要建构党和人民需要的舆论生态,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预期,形成植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形成面向全球的良好国家形象。要切实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千百条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发挥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作用,推动建立坦诚、透明的现代政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守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具有丰厚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思想,在实践中须臾不可离开,在理论上需要不断丰富惟如此,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与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都会获得长足发展。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