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如何才能不负时代?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青年学者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集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为一体。青年学者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深刻总结近现代中国发展历程,尤其是要高度凝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伟大实践。20多年前,年仅37岁的日裔美国人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学者。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判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但福山敢为人先、勇夺话语权的方法却值得借鉴。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认识到,西方理论不能解读中国实践,中国要努力形成自己的国际话语权。总之,青年学者要培养全球视野和现代意识,具有思接古今、融通中外的视角,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更好地揭示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青年学者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实践问题。中国敢于改革、善于改革,永不僵化、永不懈怠,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独特的经验与财富。这正是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可能超越前辈、超越西方的现实根基,也是新一代学者坚定信念、扎根本土的时代条件。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格局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脱贫人口占全球同期90%以上,最终让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繁荣稳定的中高收入经济体中,并且通过“中国制造”为全球普通大众创造前所未有的“商品民主”。如此伟大的成就,新一代学人更应研究好、总结好、发扬好,让中国经验影响全世界。
青年学者要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青年学者应不满足于从学术文献中找选题,要积极从社会实践和政策文本的不足中发现真问题。当下,中国改革进入了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时刻,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急待青年一代学人尤其是智库学者发现真问题,资政建言,推动解决真问题。
(本文是中国外文局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5WWJB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