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乐:“一窝蜂”裁撤教育学科不理性

胡乐乐:“一窝蜂”裁撤教育学科不理性

编者按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高等教育界纷纷热传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科将在新一轮学科和建制调整中遭到裁撤。这样的议论并不是空穴来风。7月15日,兰州大学正式发布文件,宣布撤销该校教育学院及内设机构,而从去年4月以来,南开大学取消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独立处级单位建制、中山大学撤销教育学院、山东大学撤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据了解还有一些著名大学也在做着裁撤教育学科的计划。对学科进行裁撤和调整,对世界各地高校来说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就说过,对发展不好的学科,每年减少10%的预算,从而逐步淘汰。但此番教育学科的调整是属于高校常态化性质的调整,还是应一时之需尤其是应学科评估和“两个一流”之需的调整,在学界还是引起了讨论。考虑到学科调整并不只局限于教育学科,随着“两个一流”建设的进行还会扩大到更多学科和层面,特刊出此文,欢迎大家争鸣与探讨。

裁撤是“真调整”还是“拍脑袋”

近期大学之所以纷纷裁撤教育学院或相关机构,虽然各校没有公开原因,但是能够猜测得出,客观上主要是因为“两个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压力。在办学经费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砍掉或者弱化一些学科的建制,就无法集中有限的经费和资源发展优势学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例如,山东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教育学科在全国排名不高,而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是独立建制单位,还有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并希望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就必然需要校方投入财力和资源,但在“两个一流”建设下,学校不可能追求各个学科都发展,于是校方就将教育学科取消了。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兰州大学的教育学科虽然在全国排名尚可,但可能校方认为要让教育学科为学校带来声誉费时费力,与其这样,倒不如裁撤。

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这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一些大学调整自己的学科和建制,那些拖学校全国整体排名和学科排名后腿的学科,肯定将首当其冲遭到裁撤。就教育学科而言,裁撤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建制取消,把教育学科调整到其他院或者部门,让其成为一个下属小学科或者小部门,继续承担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另一种做法是在建制取消的同时,取消教育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只保留科研任务,并强化对学校的服务(教育教学等方面改革)作用,实质性是学校政策研究部门。就后者来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东大学。当然,山东大学的做法并不是唯一的。事实上,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大学高等教育所的模式与之类似。

大学调整学科和建制是各校的办学自主权。只不过,在调整的时候要有理性。过去,追求学科大而全,于是许多大学都发展教育学科,组建了建制单位甚至是正处级的。如今,“985工程”和“211工程”废除了,“两个一流”建设来了,一些大学发现自己不能再这么做了,于是就对弱势学科教育学科进行大手术——切掉或者移植到别的部门。不过,这么做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却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方面,要摈弃党委书记和校长决策拍脑袋,一时兴起,说发展教育学科就发展教育学科,说不发展教育学科就不发展了,说独立建制就独立建制,说取消独立建制就取消了,而要有理性论证。事实上,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在内的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不仅有教育学科,而且还因在全球学科排名中的位置给学校带来了很大声誉。这说明在感性和急功近利下砍掉教育学科,对于我国志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著名大学来说,至少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另一方面,教育学科在一些大学没有发展好,有很多因素,比如学科带头人是否真的有水平,招生录取等环节是否严格坚持了学术第一的标准,而不是校内党政干部甚至领导混文凭的自留地。招聘不到真正的好学者,招录不到真正的好学生,教育学科自然就得不到好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难道教育学科发展不好,校方没有责任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