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鲁惠:教学信息化必须面向教改实际

夏鲁惠:教学信息化必须面向教改实际

教学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教学资源开发,实现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学生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

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互联网+网络课程+平台”阶段,主要是满足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需要。截止到2010年年底,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3700余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10000多门。在此期间,国家为了推进优质网络课程共享,开展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教育统考网上考试系统与题库等建设工作。二是“互联网+网络视频教学+师生互动”阶段,主要是着眼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网络学习的需要。2011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建设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对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开展全课时视频教学。2012年,MOOC(慕课)在我国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视频教学向师生互动发展,包括线上讨论、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

MOOC之所以引起极大关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MOOC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和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MOOC不可能代替当下的课堂教学,因为大学生开展网络学习除了需要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求知欲外,还需要具有开展自主性、能动性学习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来说,其心理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无法能动地、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一些研究也表明,只有把传统教学和MOOC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传授本身,还希望了解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社会背景知识、科研动态以及应用前景,并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相互交流,反馈学习信息。因此,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要针对当前教学改革难题,满足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需要,扭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主动性。前不久清华大学宣布推出的智能教学工具——雨课堂,将PPT、MOOC、手机微信融为一体,预示着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面临着以下主要任务:

一是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教学强调课堂教、课堂学、课堂互动,师生互动一对一、立体交叉。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在线学习的预习内容,也要求教师把MOOC等网络资源纳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并在课堂上通过移动终端与学生互动。由于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学生发展愿景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要把网络教学资源的普遍性共享转变为满足自身教学需求的选择性共享。这也表明,推动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不在于铺摊子、建多少门MOOC,而在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

二是加强“两课”、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目前,一些MOOC平台已经建设了一批公共基础课程,但缺少系统性,甚至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面对各高校面广量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任何MOOC平台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加强系统化设计,按照学科专业分类,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尽快建设一批网络教学视频素材资源库,包括在数值计算、数字模拟基础上研制的多媒体动画。素材库建设也要分层次,既有供一般教学用的素材,也有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用的素材。只有不断丰富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才能使“两课”、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才可能避免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玩手机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