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忌(2)

读书十忌(2)

摘要:总有人私底下犯嘀咕:“用等量的时间读书,为何别人学问精深,我却见识谫陋?别人能够旁征博引,我却只能照本宣科?”寻究其根本原因,前者已得法门而入,后者却始终绕墙走。久而久之,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1820017199412910119

六忌:尽信无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中的《书》特指《尚书》。实际上,岂止《尚书》,所有的书都是如此,距离真理和实情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不宜照单全收。以《史记》为例,总体而言,它堪称信史,但其中仍有不少疏漏、缺失、破绽、自相矛盾的地方。读者的怀疑精神常备不缺,于不疑处有疑,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七忌:师心自用。读者常备怀疑精神,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纯粹师心自用,竟将古今作者悉数踩在脚下,美其名为“推倒百代圣贤,开拓万古心胸”。你有足够的底气、学养和才力,批判圣贤亦无可厚非,但粃糠圣贤,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他们贬斥得一无是处,则另当别论。如果圣贤能被我们轻易KO,踢下擂台,岂不是徒有虚名?纸皮屋顶又怎能抵挡住数百年、数千年的风雨冰雹?师心自用的人喜欢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阅读时,他们轻率的笑场更像是在嘲弄自己的鲁莽和刚愎。

八忌:丢掉西瓜,捡取芝麻。读书贵在求真、探实、明理、识趣,有些人读书,心思走偏,或沉迷情节,流连忘返;或寻章摘句,乐此不疲。殊不知,一部好书,作者必有其精神寄托,必有其感情抒发,必有其价值判断,唯有会其心晓其意,才不枉彼此的投缘。

九忌:独沽一味。有的读者这样说:“我只喜欢某位作家的书。”大千世界,亘古至今,优秀作家数不胜数,他却甘愿绑架自己的兴趣,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的表现固然专一,堪称忠诚,却无异于画地为牢。一位读者若不想做井底之蛙,就应当跳出“我只喜欢”的窄坑小井,奔向“我还喜欢”的广阔天地。

十忌:一曝十寒。法国思想家、文学家萨特曾在《文字生涯》中告语:“每日必写一行。”事实上,对于读者而言,每日必读几页,同样是良好的习惯。阅读的间隔越长,重拾书本的动力就会越小,兴趣就会越弱,彼此的亲密度就会下降。

在《宋论·太宗无嗜好惟喜读书》中,清代学者、思想家王夫之确定读书有三戒:一戒“色淫”,二戒“声淫”,三戒“志淫”。他指出:“物求其名,形求其似,夸新竞丽,耽僻摘险,以侈其博,如是者谓之色淫。师鲰儒之章程,徇小生之矩步,析音韵以求工,设机局以相应,曳声引气,意短言长,如是者谓之声淫。读可喜之言而如中酒,读可怒之事而如操戈,嬉笑以谐心,怒骂以快意,逞其气以击节于豪宕之篇,弛其志以适情于闲逸之语,心与俱流,情将日荡,如是者谓之志淫。”此处的“淫”是迷惑的意思。王夫之认为:“以读书为嗜好,则适以导人于欲也。惟无欲而后可以读书。”这个观点可能有点让人犯晕,实则他说的“无欲”是“不以流俗之欲为欲”,而要以格物、致知、穷理、求实为依归。

阅读时,高明的读者不仅动眼动手,而且动脑动心,绝非单功能的接收装置。身为提炼者(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和再创造者(拓宽作者思想、情感的疆界),他们不触忌,亦不犯戒,照样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