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享受奥运与为国争光并不矛盾 (2)

崔文佳:享受奥运与为国争光并不矛盾 (2)

1908年,天津一份青年杂志上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

1932年,23岁的刘长春孤身出现在美国洛杉矶的跑道上。这个身高169公分的小个子,代表了拥有4亿人口的东方国度。他扛着一面国旗,“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

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获得冠军,王义夫获得该项目的铜牌。两名中国选手同时闯入三甲,让主办方始料未及,因为他们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那一天,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记住了“零的突破”这四个字。

近些年,我们不断地跨越与突破:第一次让黄种人站在110米栏的领奖台上,第一次在男子游泳中拔得头筹,第一次登上奥运金牌榜榜首……

沿着国力上升的轨迹,奥运金牌也从奢求变成了平常,其与国家荣誉的关系也看似由强转弱。于是乎,出现了一些新说辞。比如说体育的本质是游戏,奥运会不过是一次体育界的大聚会,忘掉金牌、享受其中即可;运动员因错失金牌而遗憾流泪,一些人就会跳出来抨击举国体制;甚至运动员在获奖后感谢国家的培养,也会被讽刺为官话套话。凡此种种,实际上是过分地割裂了体育和国家荣誉的关系,是失之偏颇的。

我们越来越淡定从容地看待奥运盛会,身心放松地享受体育竞赛的内在魅力,但这与奋力冲击金牌、为国家荣誉而战,并不矛盾。这也并非只是“中国特色”。2008年奥运,中国超越美国位列金牌榜首位,美国媒体罕见地选择以奖牌数排序,依旧让美国排名第一。综合国力遥遥领先的美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国,为何要费这份小心思?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有人说,体育比赛是和平年代的“战争”,重大赛事总是很容易呼唤起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国家荣誉感。的确,对于体育来说,金牌当然不是全部;而对于金牌来说,很多时候,体育也不是全部。这应当是我们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起点,也是真正享受奥运盛会的起点。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