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身永: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本质

郝身永: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本质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充分表明,供给侧改革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相适应的,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常态。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都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轮经济增速放缓并非单纯需求侧原因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连续六年下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6.7%,据此推断2016年比2015年增幅会有小幅下滑。此轮增速转换表面上看起来很平稳,从2012年的9.3%下滑到2013年的7.7%,降幅只有1.6%,并且随后稳定在7%左右。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史上,确实是平稳回落。但是,考察此一轮增速转换,应该放置在后分税制改革时期来观察。以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为分界点,前一个时期的经济平均增速高,但相邻年份的波动大。后一个时期的增速同样比较高,但相邻年份的波动明显变小。这背后与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占比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密切相关。重要的是,1.6%的降幅放在后分税制改革时期已经是“快速”的下滑,这显示,此轮增速转换并不是简单的外部需求下滑原因。更何况,2010年经济增速能止跌回升,是因为采取了四万亿计划的强刺激,所以这一轮增速的转换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这也显示,外部需求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不是经济增速转换的全部。

有效需求不足背后隐含着供给侧的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的消费率偏低,经济有明显的投资依赖和出口依赖特征。逐一分析“三驾马车”,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供给侧的原因。就消费需求来看,一方面,这些年尽管实施了一些提振消费的政策,但效果并不太明显。另外,高房价下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被还贷压力透支,这些都是制度层面的原因,是供给侧的原因。另一方面,当前,一些需求因为品牌、质量、技术等原因,还需要依赖进口。当前的产能过剩严格来讲是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这背后反映的是有效供给不足,是供给侧的原因。就投资需求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根本上还是投资的边际报酬下降。人口红利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延缓投资边际报酬的下降,但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这一趋势必然会出现。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在2012年出现绝对下降,并在随后的三年呈现连续下降趋势,农村里可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趋于减少,并且现行的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福利制约了劳动力的顺畅流动。拿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来讲,近几年增速下降明显,反映了商品房的供求关系变化,尤其是许多三、四线城市,化解房地产库存压力巨大。但供求关系逆转情况下,三、四线城市房价也难以下降,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拿地成本、建筑成本、税费成本等较高。所以无论是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背后都有深刻的供给侧原因。再看出口下滑,外部需求下滑是直接原因,背后也有我们各种成本上升导致传统的成本优势弱化,一些低端制造业外移,外部需求随之转移,甚至一些国内需求也随之转移,说到底还是供给侧的原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