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服务性消费增长11.8%

上半年服务性消费增长11.8%

摘要: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实现市场消费总额8994.6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服务性消费4018.3亿元,增长11.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到8423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接近五成,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大型连锁生鲜超市、家政服务、洗衣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如今,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性消费已成为拉动北京市场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记者近日从市商务委获悉,上半年,本市消费市场正逐渐回升,贸易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双向投资活跃,口岸运行平稳,服务贸易稳中有进。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实现市场消费总额8994.6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服务性消费4018.3亿元,增长11.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到8423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接近五成,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消费市场回暖向好

受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市场需求乏力的影响,上半年,北京的商品消费和货物贸易仍存压力,但趋势逐步回暖。根据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上半年,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6.3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服务性消费4018.3亿元,同比增长11.8%,涨势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性消费中,网上零售由降转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802.3亿元,由一季度的下降2%转为增长9.1%。同时,餐饮业增速平稳,实体商业小幅增长。据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80家重点餐饮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额221.2亿元, 同比增长2.8%;260家重点传统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0.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七八月份是全市的用电高峰,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市民选购节能产品。如今,包括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微波炉等在内的12类商品已纳入节能减排补贴,单品类补贴最高能到800元。

市商务委介绍,截至今年6月30日,政策实施217天,参与企业销售节能减排商品111.6万台,销售金额38.6亿元。按照市节能环保中心提供的标准计算,预计2016年全年,政策定点销售企业销售的节能商品可每年节电1.49亿度,折合标准煤近3万吨,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专项资金支持生活性服务业

消费总量上去了,服务业水平也要加速爬坡。

用好“资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扶持一批优质项目;用好“资本”,利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金,培育建设典型示范项目;用好“资源”,在整合现有网点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布局生活性服务业网点。满足市民需求,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是本市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记者从市商务委了解到,今年12月底前,全市计划完成新建或规范提升便利店(超市)、餐饮、便民菜店等生活性服务业网点1500个以上。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据介绍,上半年,全市已新建网点412个、规范提升网点368个,总数达到780个。

以丰台区为例,新村街道的大福来菜市场已经完成了超市化改造,并融合了便民餐桌、理发店、五金维修、手机充电站等生活服务功能。品牌化、规范化、连锁化,今年前5个月,本市新建和规范提升的蔬菜零售网点就达到135个。此外,据市商务委介绍,上半年还新建7-11、罗森、全时、邻家、好邻居等品牌连锁便利店106家。

在北京,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的多类项目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

在2016年度商业专项资金第二批的申报通知中,记者看到,符合条件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区生活服务项目等可获得不超过项目实际审定投资50%的资金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支持资金不超过500万元;符合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单个项目最多支持不超过200万元。

调整疏解25家市场

北京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本市一方面着力推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三地跨区域协作和信息共享。

据市商务委统计,上半年全市调整疏解市场25家,疏解商户1.23万户,涉及从业人员2.96万人。去年以来,动物园地区已累计完成9个市场主体撤市、闭市,大红门地区完成19个市场调整疏解,雅宝路地区完成4个市场疏解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腾退的物流仓储面积32万平方米,21家服务外包企业在河北和天津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疏解相关业务。”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年,将组织本市服务外包企业到天津、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为企业转移业务、设置培训中心以及建设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平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此前,三地商务部门已签署了2016年重点推动的26个一揽子合作项目备忘录,其中涉及本市项目21个。如今,北京的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老字号企业正在津冀两地加快发展,上半年新开门店就达到20家。融合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推动人才、资本、项目等要素资源在三地优化配置,将引导更多类型、更宽领域的企业展开合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