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7个、累计推出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京津冀共建医联体115个……我们从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京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回溯协同发展的这11年,京津冀经济总量已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区域发展“腾笼换鸟”。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多年来,北京坚定不移地做减法,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治理违法建设,减量城乡建设用地,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2024年,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4家,治理违法建设超2000万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6平方公里。看似在“舍”,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得”。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部分有序疏解出去,为北京的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也为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注入活力。雄安新区作为集中承载地,央企、高校、医院等各类优质资源加速聚集,一座现代化未来之城拔地而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行政办公区二期建成投用,东六环入地改造即将通车,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等项目也将陆续亮相,提升城市品质。这种以疏为进的发展思路,让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抓创新,新质生产力成为“强引擎”,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的力量愈发凸显。北京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与津冀构建科技成果共享库,联合绘制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地图,共同资助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2014年以来累计超3700亿元。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促成众多重大项目落地和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命健康等集群的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支撑,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引擎”。
一体化,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关键支撑。厂通路建成通车,京蔚高速全线贯通,环京通勤市郊列车常态化运营,天津港与雄安新区的联动不断加强,京津冀之间的交通网络越来越密,通行时间越来越短。交通的互联互通,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公共服务方面,京津冀三地围绕“一盘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延伸,联合举办文旅活动,让群众在协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条条大动脉的延伸,将带动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加速形成,京津冀三地成为更加生机勃勃的经济区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承载着区域经济腾飞的梦想,也肩负着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新的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京津冀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新样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力量。(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