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鞭打快牛”引发逆淘汰

警惕“鞭打快牛”引发逆淘汰

有句俗语叫“鞭打快牛”,说的是牛越走得快,主人就越会拿鞭子抽打,让它走得更快。近日《人民日报》就刊文指出干部队伍中广泛存在“鞭打快牛”的现象,虽说也是压担重用,但负重过大就会滑向“竭泽而渔”,造成“多劳多得,积劳成疾”的不良现象。对此,笔者深有共鸣。

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常能听到干部吐槽,自己所在单位的工作状态是“嗨(嗨是玩、耍之意)的嗨死,累的累死”。以至于每年一到讨论新考录公务员分配方案时,总有人会来打听“我单位有没有分到人?”其目的不外乎是要以“新人哭”换来“旧人笑”。更有人才三十几岁就想“慢下来”,自诩“拼了五六年,该休息休息了。”

为何这些人年纪轻轻,却早早显出一副“体力透支”的疲态?不才推断,涸泽而渔式地“鞭打快牛”功不可没。笔者甫入公务员队伍时,也有前辈、领导谆谆教诲“年轻人多做事,莫怕苦怕累,锻炼出能力”“只有嗨死的,没有累死的”。过来人的建议应属善意,年轻人也确实需要通过锻炼来提能力、强素质,但不能排除话里有卸责交任的嫌疑。若是费一番口舌,就能将各种事务全推到年轻人头上,自己落得一身清闲,何乐不为。但这种导向是错误的。

828

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有其深刻原因。党政工作讲求效率与质量并重,能干、会干、快干者往往就成了领导下达任务时的首选考虑,正所谓“你办事,我放心”。长期下去,角色就被定型,也缺少其他岗位的锻炼机会,由此导致“写材料的永远都在写材料”的案例比比皆是。埋头苦干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怀和回报,正应了一句流行语,“然并卵”,严重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

慢牛盛行,还可能源于考核和激励导向不正确。干部队伍中有人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正事不干、错误不犯”的庸俗为官哲学,不难推断出“多做多错”是其动机缘起。面临考核时,犯错误多者表现当然不佳,而庸庸碌碌、无所事事者反倒因“平安无事”,最终在考核中获利。长此以往,“费力不讨好”的事就再没人肯干。

事实上,老是“鞭打快牛”,容易引发逆淘汰。人与人之间总是习惯作比较,长期的只见快牛遭罪,不见慢牛拉犁,快牛便也学会慢下来。即使再补充新的力量进队伍,也会被逐渐同化,进入慢牛群体,整个群体的积极主动性就会消耗殆尽。这种现象,已是典型的逆淘汰,于干部队伍建设有害,应当引起高度警惕并加以解决。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