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把握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理解和把握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摘要: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因此,我们应大力推动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应沉迷于低成本扩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个大逻辑具有统领性和客观必然性,是当前经济发展之纲,对于推动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认清形势任务、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深入理解这个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阶段性特征。这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经济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走势的科学判断,是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内涵,需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审视我国发展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演变。

从时间角度看,可以发现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长期短缺经济形成的巨大产业发展空间,生产什么都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较低,具有人口红利和低成本扩张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引进和学习先进技术实现快速发展。这些内部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激情释放出来,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进入了增速换挡期,发展的内部条件变化很大,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需要尽快消化,过去生产什么都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明显上升,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随着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后发优势也在减弱。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增长动力必须更多来自创新。

从空间角度看,可以发现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30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适逢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量制造业产品具有旺盛需求。我国充分有效利用了国际市场,拉动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快速发展。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贸易保护,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市场需求疲软,使我国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冲击,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和扩大内需来驱动。

从时空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长身高”的阶段,步入了“长肌肉”“强身健体”的时期。与之相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要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准确到位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这些变化,有利于从速度情结中及时解脱出来,抛弃旧的思维逻辑和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转换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上来。从世界范围看,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好经济增速换挡期,而采取了不适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致经济产生巨大泡沫,甚至酿成危机。因此,只有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好发展大势,主动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障碍。推动新阶段经济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表现为落后的供给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症结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观察我国当前发展显现出来的问题,包括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可以发现,这些都是高速增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的突出反映。这些深层次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需求升级了,但产品、服务等供给还停留在中低端水平,造成大量需求外溢。低水平供求平衡被打破了,但高水平供求平衡还未形成。在这个由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求平衡跃升的时期,又遇到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暴露出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需要抓住结构性问题这一主要矛盾,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并通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为我国和世界提供更优质更高端的供给。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中心工作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在既有经济结构下谋求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既有经济结构不足以支撑经济继续增长了,就必须调整、提升经济结构,才能使发展迈上新台阶。调整经济结构包括通过创新来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产品品质,也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和鼓励创新同样重要,对落后产能的淘汰会形成对创新的激励,解放出大量被落后产能占用的资源,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可见,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会付出一定代价。但是,一旦经济结构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的空间就会得到极大拓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应当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宏观层面,是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要素配置效率大幅提高;体现在微观层面,是企业通过创新提供新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或者原有产品成本降低、性能提升。可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调整经济结构,基础动力在于创新。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