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攻坚克难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攻坚克难 (3)

——对话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推进结构性改革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供给

■ 用人口质量红利替代人口数量红利 ■ 着力增加资本和资源的有效供给

■ 用创新和技术进步替代旧的增长动力 ■ 建立有利于发展理念转变的制度体系

记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看,又被视为关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条生命线。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矛盾的治本之策,那么,改革的重点举措又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

姚景源:所有的经济活动其实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过去我们更多地是在需求方面想办法,更多地通过拉动“三驾马车”特别是用出口和投资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但现在需求方面政策效用不断递减,而且副作用持续积累,回过头来,我们还得在供给侧寻求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攻坚克难。

对于供给侧的改革,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吃不饱肚子,还要粮票。我们解决吃饱肚子的根本方法不是从需求侧入手,而是在供给侧上想办法,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一举改变了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贫困问题,而且迎来了一个长达30多年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是可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国民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的。

至于说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举措,我个人认为,应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供给。

一是做好人的供给,用人口质量红利替代数量红利。目前,人口数量红利在中国基本消化得差不多了,唯有打造人口质量红利才是治本之策。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大力培养一大批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高素质人口外,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成为每个生产环节和每个管理监督层面上的每个人的工作精神、劳动态度、质量意识、服务观念和职业道德,真正培养大国工匠。

二是做好资本和资源的有效供给,提高投资效率,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精准投资、有效投资。投资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用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是做好技术供给,真正用创新和技术进步替代旧的增长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我国目前存在着技术创新成果不能支撑产业的发展进而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现象,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要在补核心技术的短板、优化技术供给结构、创造引领性新技术等方面下功夫,真正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提高效率。

四是做好制度供给。建立有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要通过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与发展理念转变的良好环境。

此外,还要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政府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建设法治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