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市资金回暖带动房地产投资开始活跃。2016年1-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较上年增速提高6%,当然可能未来还会有所波动,但是就大的发展趋势来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二线城市楼市发展强劲的态势,预计房地产投资可以保持平稳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定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能力不断增强,而房地产投资作为拉动投资下行的因素,转变为带动投资回升的因素。那么,把这两个因素相结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整个投资的增长未来将是由降转稳。再加上消费的稳定,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在稳定国内需求方面的效果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由降转稳,中国经济的增速换档,现在基本触底了。
三、今年经济工作重点部署和发展展望
在这个基础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新常态,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另一方面是城镇化背景,这两个背景导致的国内、国外市场需求水平的下降,不是短时间的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企业要适应新常态的调整,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到节约、绿色、环保、质量效益型的发展。在这些要求下,我们看到对于企业的调整已经开始,且近年来也一直在做,不过那时强调的是调结构、转方式,而现在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对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就是要把优秀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选拔出来,把差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去。这样的话,整个产业的素质,经济发展的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这一过程表现为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6年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去产能。既然产能普遍过剩,就要实行优胜劣汰,要把这些低水平的产能淘汰出去,而这一淘汰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完善。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放权让利,还要强调企业责任,要追究各种违约责任、追究各种生产不努力的责任。企业要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另外,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改革的深化,使市场竞争的作用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此支持企业的优胜劣汰,支持去产能的实施。当然,政府对此要把握好尺度,控制好风险。
2. 去杠杆。去产能与去杠杆相联系。在淘汰落后企业的过程中,必须相应解决该企业在银行的坏账,并妥善处理由坏账长期拖欠形成的链条。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要多准备金融风险防控的手段。另外,去杠杆的形式要多样化等等。
3.去库存。房地产的造城运动导致大量存量房的出现,现在,就要通过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居住证含金量,同时政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小城市要通过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等,来逐步提高城市人气度,消化这个区域的房地产库存。
4.降成本。政府要尽可能地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采取减税、清费等多种措施,包括金融改革,把利率水平通过银行竞争进一步降低下来。另外,在员工工资待遇方面,把增加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缴存比例通过改革进行调整等等。
5.补短板。这也是政府该做的事情,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兜底等等,这些都要做好。
(二)经济工作的两个重点
1.稳增长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2016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2016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这个调整的空间就比较大了。
第二,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2016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等等。
第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6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把保障房建设资金用来购买存量房,以此化解了房地产的库存。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这“三性”非常重要,首先要科学,其次要权威,不能说谁想改就改,并且今后的城市规划要立法、要公开。还要促进“多规合一”,做综合性的规划。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抓改革,通过制度的完善,支持供给端的优胜劣汰,同时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改革向纵深发展,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等等。
通过“双创”,形成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未来实现中国经济格局变化依靠的是增长动力的转换,特别是技术革命引发的生产力变革。加大对新技术投入能提供更持久的技术进步,实现投资收益递增,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这就需要政府营造优良的创新驱动创业的生态环境,要减少新技术创业进入市场的行政审批手续和各种行政壁垒,建设面向所有企业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创业成本。
要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把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去产能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产权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国有企业“僵”而不死,它损失的资金就没有一个问责机制。再有,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制度。
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对于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在去产能方面做减法,另外在很多方面做加法,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提升消费品的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也就是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现在,我们都跑到国外去买东西,是因为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升级,他们对价格的关注度下降,对品质、品牌信誉度的关注度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做加法,提高供给水平,把握好市场需求。
3、当前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稳增长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2012年以来,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改革,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着力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同时又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践证明,推动结构性改革不依靠“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大规模减税等措施,发挥人的创造力和市场的潜力。实质上它既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有了优化,也支撑了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看到,20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稳增长是更为突出的任务。如前面分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企稳的基础初步建立,经济增长表现出由落转稳的态势。因此,把握工作重点的转移就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关键问题。从近期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可忽视。特别是企业预期不稳,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出口降幅加大等。还需要继续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继续把保民生、稳消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房地产发展环境,进而稳投资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要把更大的努力转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要对制约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瓶颈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取得突破。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小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