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3)

核心提示:于投资增长的由降转稳以及消费增长的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调已经基本触底,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当前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稳增长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约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瓶颈加快改革步伐。

(三)稳投资 

最近几年,政府在抓经济稳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稳投资。但吸取了“一揽子计划”的经验教训,不再搞大规模的投资扩张。2009年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超过50%。到2012年,政府调整了“一揽子计划”后开始实施稳增长政策,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负增长提高到20%左右,并趋于稳定。可见,在稳增长过程中,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策略就是要让政府的财政、债务具有可持续性。所以,近年来,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还全面清理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此来控制债务风险的扩大。从目前的财政金融状况看,稳投资的相关措施也具有可持续性。

1.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的能力明显改善

在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能力趋向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项目。现在,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万公里,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在这几年的发展探索中我们发现,基础设施建设要“既利当前更惠长远”。也就是说,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要解决民生改善的瓶颈——城镇化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大城市的单兵作战,而是以城市群作为一个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区域内联合发展。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城市间联合发展的好处显而易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是很清晰的,就是要在基础设施上大做文章。还有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城市群都要按照这个思路来发展。由此,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就相当多了。 

第二,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在这种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功能需要进行“补课”,这也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任务。北京作为首都、首善之区,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欠账”还很多。比如,国外的很多城市都拥有宽敞的地下综合管廊,其内部架设了各种管道便于改造和新增,而这种地下综合管廊如何布局、怎么走线、密度要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必须要有长远的科学规划。还有大型排水管网建设,都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现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各种条约、贸易协定的签订,实现海上、陆上全方面的互联互通,以及各种软硬件的互联互通,我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仅要考虑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还要考虑沿边陆上的对外开放。

2.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 

地方债置换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一个可靠的过渡路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过去,发债主体分散,各地方政府都可以发债。比如,市长主持召开会议,把市里各个银行领导都请来,说我们确定并打包了20个项目,你们给它们贷款,由我们来担保。但市里的领导班子经常在变,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此外项目质量也不能保证。 

现在的地方债置换是国家审计署对所有举债进行全面清理。也就是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这样对地方政府发债是一种规范,对政府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关系是一个改善。由此,我认为在地方政府向银行举债过程中,通过中央层面对投资资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摸底审查,使地方债相关的银行资金风险降低了。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债置换额从2015年的3.2万亿增加到2016年的5万多亿。地方债置换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和银行之间举债主体分散,项目选择不严格的矛盾。改善了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渠道。现在,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40多万亿,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额13.2万亿,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有了基本保障。

另外,从长远来看,需要长期建设债制度来支持。我国在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上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短借长用。这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间接融资为主,一直来自于银行贷款。一个几十年期的建设项目,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短短几年内是不可能收回投资的,而银行资金基本上是短期资金,在借给一个长期建设项目之后短期收不回效益,那银行承担的资金风险就很大了。所以,短借长用导致的问题就是项目效益没有收回来的时候,贷款该还了,那怎么办?经过探索,就是要发展长期建设债市场。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就是发行建设债券。那么,长期建设债在市场上流通,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是债券市场一个很重要的产品。长期建设债的钱不用着急还,如果急着用钱的话可以卖掉,换别人去持有。现在,长期建设债在我国正在试点,2015年在10个试点省市发行地方建设债,目前已经全面推开,发债量超过1万亿元。当然,各地方发行长期建设债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是四本账分开统计的,就无法清楚其财政收支情况,对其还债能力也就无法评价。再有项目预期收益,如果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和项目选择都不规范的话,也无法评估。所以,通过专业机构对地方长期建设债券做信用评级,必须要有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以及科学规划工作方面的支持。 

再有就是二级债券市场的建设。地方债要可流通可变现,这些都要在制度建设上逐步到位。在制度逐步确立之后,银行就可将建设项目的贷款,打包成债券来发行。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储备、资金保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总体来说稳中趋强。特别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要启动很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16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11个工程包,其中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比2015年有较多增加,2016年1月至2月计划开工的项目规模同比增长43%。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投资稳定器的功能越来越明显。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的17%左右,到2015年,占比提高到24%左右,在几大类投资增长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最高。这说明政府在实施稳消费、稳投资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四)房地产市场投资水平由降转升 

房地产市场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5左右,它的增速连年下滑必然会拖累整个投资的增速下降,也势必会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下降的两个原因,一是拿地难,二是卖房难。2009年之后,各级政府都认为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就是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全面的问题,认为城镇化就是大量建造工业、商业、生活用房,扩大城区面积,把农田变成城市,让农民住到楼上。开发商在2008年后面临拿地难的问题时发现中小城市政府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便开始到中小城市大量盖房,并认为这也是中国城镇化一个新方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统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房子。所以,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是城市人气度提高,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你这里来工作、生活,城镇化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因此,要推行产城融合。政府要为产业体系提供发展条件,如交通运输、水电气暖以及所有与产业相关的配套条件,都要发展起来。同时,政府也要为产业发展提供行政服务。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人气不足的问题都和上述因素有关系。另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条件也是影响城市人气度的因素。我们说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基础设施体系、住房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产业体系、城市文化体系等多方面的发展。只有这些全面发展,城市才是宜居的。 

所以,我们说房地产投资的下降,一方面原因是拿地难,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卖房难。与不好拿地相比,使用银行贷款建设的楼盘卖不掉,其痛苦更为深刻。这必然导致房地产建设投资增速持续大幅度回落。我们看到房地产企业在大中小城市的销售普遍不好,在2014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回收资金实行以价换量,降价促销,这使得大城市的购房者也开始持币待购,进而造成房地产企业普遍出现销售困难,最终导致房地产投资连年大幅下降。 

但是,自2015年以来,大城市的住房销售形势开始好转。这就带给我们一个思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在成长之中,并与中国的城镇化紧密相关。201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5.88%,而高收入国家普遍超过70%,比如日本的城镇化率超过90%,美国也超过80%。实现现代化离不开高水平的城镇化,或者说城市社会形态水平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城镇化还必须要持续推进,而且在客观上也确实在继续推进。比如,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000万人,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比2014年提高了1.1%。 

第一,城市人口,主要是年轻人不断增加。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700多万,他们中的大部分要到大城市来发展。现在农民工有2.77亿,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都选择到大城市打工挣钱。所以说,大量的年轻人到大城市工作、生活是一个客观大势。同时城市需要人。就北京来说,虽然严控人口规模,但是在2015年常住人口增加了18万左右。为了维持北京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国家机关、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在招人。而另一方面为保证正常的城市生活,在人才方面不仅需要吸纳高端产业人口,还要包容低端产业人口。 

所以,我们说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镇化乃至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发现,一些发达的二线城市,其人口增长率开始快于一线大城市,今后城市人口有可能超10亿。另外,现在的城市还有2亿多非户籍居民,多数在租房居住。如果未来变成户籍居民,就不会满足于这种居住条件了。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和改善性买房需求的成长源泉是非常强大的,它与中国城镇化相结合,与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相联系。这是房地产市场销售好转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第二,持币待购的行为在大城市消失。大城市不具备降价的条件,地价太贵。2015年全国排在前100的房地产企业,其平均利润率只有11%左右,它的降价空间已经被压缩得很小了。所以,大城市的房价都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也就是在销售困难的条件下很少有开发商选择大幅度降价售楼。那么,房价不降,势必会改变持币待购的现象。大城市房价的客观走势纠正了人们对大城市房价下降的预期,由此看房买房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第三,因城施策。2014年以来,各城市在购房政策上都在调整首付比例,包括央行连续六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这些政策有力地提高了刚性和改善性的购房能力。比如,年轻人买房,一方面要靠父母支付首付,另一方面要靠银行按揭贷款。银行按揭贷款的月供水平对年轻人至关重要,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使他的月供水平也随之下降,那么他的贷款使用能力就有所增强。据有关数据统计,购房政策的调整使刚性和改善性购房能力提高了30%,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5年城镇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比2014年增长了6.5%,销售额增长了14.4%。2016年1-5月销量同比增长33.2%,销售额同比增长50.75%,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销售额增速高于销量增速,主要因为卖房行为多集中于房价高的大城市。 从资金回笼看,北京卖一套房子可以回笼几百万资金,而同样一套房子放到一个县级市最多回笼几十万资金。所以,面对房地产市场占压开发商资金的情况,必须要根据地域特点的情况来加权。现在主要是大城市的楼市活跃,这恰恰在资金方面给了开发商一个有力的支持。2015年12月末,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比2014年增长2.6%,在2016年1月至5月,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同比增长16.8%。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