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2)

核心提示:于投资增长的由降转稳以及消费增长的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调已经基本触底,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当前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稳增长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约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瓶颈加快改革步伐。

从汽车市场来看。人们在大城市买车、用车的需求尤为凸显,这也必然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为治理这一问题,北京、天津、上海都已开始采取汽车摇号或是牌照拍卖的限购政策,今后实施这一政策的城市会越来越多。因此,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势必会放缓。比如北京,原来每个月投放2万个汽车号牌,而现在已压缩到9000个以内了。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当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势必会选择到这些大城市拿地建房,这就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现在,北京全部建成区的面积是2886平方公里。原来北京 “摊大饼”式发展,建完四环建五环,建完五环建六环,而六环距市中心90公里以上,如此下去,势必导致城市太大,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因此,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规模。北京现在划定一个建设红线,形成一些综合功能区,来解决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这就表明,大城市的土地供给能力是有极限的,供地紧张和拿地难的矛盾,制约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房地产市场减速的主要原因。

现在,城镇化的矛盾对于住、行需求的改善,对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发展都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制约。2015年12月,中央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的同时,还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可见,解决城镇化矛盾已经迫在眉睫。这些分析表明,城镇化的矛盾是导致国内需求增速下降的直接原因。在城镇化矛盾的制约下,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也在下降,而它所导致的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调整,也必然会使重化工业订单大量减少。现在,重化工业普遍产能过剩,开工水平大幅度下降,并由此造成对能源、交通运输的需求随之减少,这就必然导致国内市场需求水平明显下降,企业的订单水平严重不足,开工率明显下降。

二、政府为稳增长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作用。为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一揽子计划” 

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其核心是政府投资。在出口增速下降,外部订单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政府投资的扩张,我们开始大规模修建高铁、公路、港口以及其他城市公共设施,进而使工程项目建设的采购订单大量增加,重化工业开工率大幅度提高。从GDP增量来看,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向型企业关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9年GDP增长率9.2%,到2010年达到10.6%。

“一揽子计划”的短期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就有不可持续的问题。因为政府大规模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钱从哪来?第一,发债。比如地方政府债,2008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6万亿元左右,2015年为16万亿元,而财政收入不到16万亿元,我们政府不可能把一年的财政收入都用来还账,它还有很多必要的开支,这样就存在很大风险。如果政府持续、大量地借债,扩张投资,最终只会导致政府债务危机越来越严重。可见,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第二,银行发票子。比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就是银行放贷款。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了,市场货币购买能力就大大增强,就会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民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银行发票子来扩张政府投资这条路也走不远。为保障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始终强调两个目标:第一,稳增长。第二,控通胀, 

(二)稳增长 

2010年之后,政府迅速撤除了“一揽子计划”。但是,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出口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严峻,而国内汽车、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仍在持续下降。所以,政府从2012年开始采取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开展精准就业、精准扶贫,就是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具体来看: 

1.稳消费 

经济越困难,党和政府越要关注保民生,尽可能地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不受影响。2012年中央政治局提出三个原则:“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从2011年至2015年消费增长率来看,大体在10%到11%这个区间,是一个比较平稳发展的曲线。同时,我们看到,旅游市场无论在国内游还是在出境游上都非常活跃,网上购物一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餐饮零售额2016年1月至5月同比增长11.3%。由此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开支基本正常,没有因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而出现节衣缩食的现象,这就说明政府的稳消费收到成效。 

2.精准就业 

稳消费,关键是稳收入,而基础是稳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讲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个合理区间的下限就是就业的稳定。所以,近年来,我们一直把稳增长的下限划定为保就业,为稳增长所做的大量工作也都和稳就业有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客观上的有力支持。近年来,经济增速换挡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和建筑业,而容纳就业最多的第三产业,也就是各类服务业的增长却没有明显换挡。2015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5%,比第二产业高出10%。在此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一个客观上的有力支持。另外,政府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做了很多针对性工作。比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一些劳务用工市场及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开展用工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市场秩序的监管以及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对口培训等工作。深入推进“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同时,还在小微企业减税、免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GDP增长率由2011年的9.5%下降到2015年的6.9%,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每年稳定在1300万人以上,其中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8万人,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就业形势的稳定对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形成了基础性支持。 

3.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就是帮扶最困难的群体。现在,全国有5600多万人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人民币,有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近几年,尽管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但是扶贫力度仍在不断加大。对于城市困难群体加大帮扶,特别是在2016年,政府专门拿出1000亿作为煤炭、钢铁两大产业去产能时的奖补资金。奖补资金就是为稳定职工、稳定民生所用。 

近年来,兜住基本民生的底与政府在保基本、保困难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政府所做的这些工作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居民收入增长大体平稳。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可比价格比2014年增长7.4%,这比GDP增长率还高出0.5%。2016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略低于GDP增长率0.2%,可见,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长的基本平稳就必然会支持日常购买活动的基本平稳。而消费水平的平稳对生产的稳定形成了基础性的支持。2015年,社会消费零售额为30.1万亿,当年名义GDP为67.67万亿,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占比接近半壁江山。由于消费带动的生产还会产生中间需求,因此据国家统计局计算,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6.4%,也就是说“三驾马车”中消费出的力超过了50%。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首先来自于民生的稳定:十几亿中国人在基本正常地过日子,每年有1300万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有7%以上的收入增加,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家用电器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等和消费相关的产业的增长都是比较稳定的。2015年6.9%的GDP增长率中有4%多是消费贡献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负增长。 

2012年以后稳消费的工作并没有带来政府财政债务的大量增加,也就是说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主要不是靠政府大量发债、大量发票子支持的。另外,通过消费促进稳增长不会带来产能过剩。因此,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在思路上确实有创新,而这种创新给“宏观政策要稳”一个可靠的支持。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