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与创建发展陕甘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稳固的落脚点
1934年,中国革命正处于最低潮,全国各个根据地相继沦陷,但这一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在革命的危机时刻,陕甘边成为红星照耀的地方,竖起了各路红军落脚的航标。
自踏上征途那天起,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党中央和红军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选择一个合适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关系党和红军的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在长征途中,党中央曾先后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北等地作为长征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直到到达陕甘根据地后,才站稳了脚跟。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印章
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习仲勋呕心沥血,为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两当兵变等斗争实践,习仲勋认识到,要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必须走井冈山的道路,把军事运动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建立工农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3年3月受中共陕西省委指派,习仲勋赴照金担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书记。习仲勋到照金后,将主要精力用于从事地方武装和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使陕甘边区的游击运动扩大起来。
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照金
在发展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习仲勋与陕甘边区负责人深入山寨,调查研究,进行组织发动工作,掀起了边区土地革命的高潮,密切了党、军队、新生政权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照金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幅员跨越耀县、旬邑、淳化等县边界方圆近百里的广大地区。正如习仲勋后来所说:“照金根据地是西北第一次在山区建立根据地的尝试,是红二十六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生长和保存了红军主力,使西北革命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 [5]
照金苏区的不断发展引起国民党政府的震惊和恼怒,调集重兵对苏区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在照金苏区面临严重危机之际,习仲勋和许多同志对陕甘边区革命的前途进行了思考:在哪里建立一个更有利于发动群众,发挥游击作战的特点,不断巩固和壮大红军力量的根据地?经过深思熟虑,陕甘边区领导人提出在桥山中段的南梁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主张。
在照金苏区留守的习仲勋根据组织安排,赴南梁参与创建新苏区的工作。习仲勋和红四十二师特派员张策一起,按照“先进行群众工作,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运动,再开辟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的方针,带领游击队扫清了阎家洼子、东华池、南梁堡民团和二将川地主武装后,深入到农村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发动群众,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健全了当地的农民组织。 [6]
随着群众武装的广泛建立和地方游击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武装体系。到1934年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红色区域迅速扩大到包括保安、安塞、甘泉、富县、庆阳、合水、宁县、正宁、旬邑、淳化、耀县、同官、宜君和中部等十四个县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支援游击战争,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选举成立了习仲勋任主席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5月28日,陕甘边区特委重新恢复,习仲勋继续担任特委委员。7月,陕甘边区特委做出《目前政治形势与陕甘边党的任务》的决议,对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红军建设、土地革命、群众工作、游击战争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任务,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1月1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荔园堡正式举行。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党在这一地区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习仲勋发表施政纲领,表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武装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把武装斗争推向新高潮,争取更大胜利。
习仲勋作为陕甘边区的领导人以极大精力领导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
在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陕甘边根据地党组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尤其是在与中央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陕甘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地估量敌情我情,按照客观情况去决定自己的政策,独立地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7]
习仲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根据地建设上,坚持从地情民情军情出发,注重把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同统一战线工作、群众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建党、兴政、强军、安民的有效策略;在政权建设上实行“十大政策”,妥善协调党群、军政、军民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这些政策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备,也非常符合陕甘边区的实际,促进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这一红色根据地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保存了下来。
1935年春,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战争中连成一片,形成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拥有30多个县、百万人口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习仲勋为中共西北工委委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陕甘边区的工作后来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称赞,他说:“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够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8]就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进入大发展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也影响到了陕甘苏区,对根据造成很大混乱和严重危害。习仲勋对这些“左”的错误做法进行了奋力的批评和抵制。
在党内斗争日益复杂、政治气氛压抑的情况下,习仲勋仍全身心地投身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建立健全苏维埃政权的工作。1935年9月,习仲勋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被关押,直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才得以释放平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在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中,陕甘边党政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创建、捍卫了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习仲勋作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始终坚持革命信念不动摇,坚决服从党的统一领导,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无论是面对“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无端指责和降职,还是内部的意见分歧,甚至被错误“肃反”、身险囹圄,他都能忍辱负重,以革命大局为重,最大限度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保存了革命力量,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经过艰苦卓绝长征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必要条件。
习仲勋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历程,老战友王泰知之甚深,他说:“(19)35年,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来到了陕北。毛主席讲,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重要性,作为中央和中央红军的立足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假如没有陕甘宁边区这一块根据地的话,那中央苦了,困难大了,在西北站不住脚。所以这个功绩当然是大家的。但是作为仲勋同志,建立照金根据地,建立南梁根据地,艰难困苦,我的看法是习仲勋有功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