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兆雷:关于中华文化自信的理性思考

QQ截图20160913163711

王兆雷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908/909236.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908/909252.shtml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做人应该有“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境界。什么意思?管仲曾经说过,“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管仲要求自己要像春天的风一样吹拂别人,要像夏天的雨一样滋润、灌溉万物,让万物得以生长。“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一定要有一种视民如伤的情怀,就是看待百姓要如同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要将老百姓的疾苦、忧乐视为自己的疾苦、忧乐。

关于中华文化要走向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四个自信”被首次提出,但真正将其纳入党的文件是在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解读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的路径:第一,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历史;第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艰难险阻导致我们的文化不自信;第三,中华文化走向自信的认知、修复、涵养的过程;第四,中华文化给人类文化所作的贡献。

    一、中国文化自信源于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句名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仰安拉,佛教信仰佛祖,但是在西方,存在宗教战争,而中国历史上没有,为什么呢?中国历史对各种宗教都具有包容性。中国讲“三教合一”,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融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比如,山西的悬空寺就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儒学在中国是一个学说,儒家代表一个阶层,就是我们过去说的士阶层。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四民社会——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北京的天坛,全国各地的宗庙、宗祠都是其活动的场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有《孝经》、《三字经》等。中华文化中,每一个人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符号。《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说明了中华文化止于至善的基本特点。道教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忠孝”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佛教到中国后演化为禅宗,这是我们将印度宗教本土化的结果。现在,印度学佛教的人都要到中国来学习我们的禅宗和当时玄奘带回来的佛经。这就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宋明理学具有代表性。岳麓书院曾国藩以及后来的孙中山、毛泽东,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人物都有一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实际上也具有一种世界性的精神。

中华文化五千年延绵不断,为什么没有宗教?中国人认为,第一,儒学和道教已经超越了人们对宗教的认知高度,宗教始终跑不进中国人心里。第二,近代以来,西方宗教和军事科技结合起来欺压中华民族,中国人对基督教没什么好感。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胡说八道,中国人信什么?中国人信我们传统的儒学和道教。

儒学和道教所提倡的很多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比如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济弱扶倾”,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千万不能丢弃。中华文化有继承性,要一以贯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有一句名言,“一个政权的生命,必须依赖于某一种理论之支撑。此种理论同时即应是正义。正义授予政权以光明,而后此政权可以绵延不倒。否则此政权将为一种黑暗的势力。黑暗根本无可存在,必趋消失”。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和探索了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但是都失败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制度都不适合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适合中国国情。

中华民族有两大精神,代表士阶层的儒学精神和中共历经苦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精神。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