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文化走向自信的认知、修复、涵养
世界文化有三种:一是农耕文化,中国就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二是海洋文化,英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三是游牧文化,比如中东地区,就是典型的游牧文化。三种文化各有特点。农耕文化要搬个家是非常难的,中国有一句话,叫“故土难离,叶落归根”,这就是农耕文化的特点。而游牧文化是择水草而居,帐篷一搭,牛车一拉,搬个家很容易。海洋文化国家由于远离大陆,有一种漂泊的感觉。
三种文化中,农耕文化具有稳定性。勤劳可以致富,勤俭可以持家,可以大、可以久、可以长远,这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没有中断的一个根源。中国文化强调什么?安宁祥和、勤劳致富、守望相助。而海洋文化让人有望洋兴叹的感觉,游牧文化择水草而息,有一种不安定的状态,缺乏持久的韧劲,这是历史的路径。
文化背景指的是什么?长期的文化积淀、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的综合。文化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民族主义。学习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要对错误的观念进行疏导和涵养。
比如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原指周朝封邦建国制度的八百年历史,但到周朝后期,诸侯征战,礼崩乐坏。后来孔子拨乱世、升平世,秉笔写春秋。孟子称:“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到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天下安”。封建制度在周朝末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土崩瓦解,秦朝进入中央集权制社会。所以后世有一句话叫“百代皆行秦政制”。由封建制到郡县制是一个大的历史进步和历史跨越。
到了汉朝,有一句话称“孔子为汉制法”。这就很奇怪了,孔子在春秋时期,中间隔了一个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为什么为汉朝制法呢?因为汉朝治国理政的大政治家和学者,按照孔子春秋时期制定的标准,把国家治理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长治久安的状态。所以,汉王朝统治达到了426年,唐朝统治297年,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唐朝之后,经过一个乱世时期,从五代十国到宋朝统一,又经过元、明、清,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遭受耻辱,这时候我们的文化已经不自信了。王国维为文化殉身,这是近代史上的悲剧;梁漱溟的父亲梁济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疯狂地渗透,无奈地写道:“这个世界会好吗?”之后为文化殉国。胡适晚年反思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我们做过一个课题,叫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研究文化自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一种新文化要替代旧文化,皆本于历史进化之法则,此为辩证法的真理,所以说西方那么多的文化形式在中国都试验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延绵、传承、学习的,所以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可谓正逢其时。
举一个案例来说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当年朱元璋讨伐元朝的口号是什么呢?“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就是历史的传承性,也就是文化的传承性。前两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完全借用过来,这就是传承;“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到毛泽东时代,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继而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建党到建国的伟大的历史转变。
西方国家一直想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中国在文化上要树立起自信心,并对西方文化进行化解、融合和消化,要有把西方文化为我所用的胸怀,这就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包容性。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命题,任重而道远。
《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对老百姓要亲近、要亲切,而“在止于至善”讲的是中华民族友善的性格和文化根基,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两大特征:第一是坚韧性,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第二是融合性,和异族不断融合,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合力。《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叫“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这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的意思大同小异。春秋时期的国家,像宋国、卫国、燕国、楚国都有八百年以上的历史,赵国、韩国、魏国、齐国也有三百年历史,所以中华民族不可能做不到文化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