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兆雷:关于中华文化自信的理性思考(5)

    四、中华文化给人类文化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到欧洲访问,强调要搭建沟通的文化桥梁。《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刊登过我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搭建沟通的文化桥梁》,里面有两个观点。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什么意思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都在生长,但是并不相害。大象不会欺负小兔儿,大象也不会伤害绵羊。“道并行而不相悖”,道路有大有小,但都是往前走的,他们之间不会是一种悖论。也就是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中国文化行王道。什么是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走和平发展之路。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讲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话、群众能理解的话来解读问题。

中国要有自己的理论。用西方的理论来设计中国的政治,肯定是越走越乱。从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已经验证了西方的政治理论不适合中国,中国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理论。中国文化必须要走向自信。一百年的治国经验,三百年的文化核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是《史记》里的一个观点。宋朝的赵普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说明了我们文化的一个核心。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物质利益至上、个人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英国的外交原则。美国在小布什时期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的现状实际上已经证明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失败。中东不仅没有改造好,还产生了许多难民和恐怖组织。

对于文化,我们在态度上一定要严谨,中国文化走向合,西方文化走向分。欧洲国土面积跟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但欧洲只能做到货币统一,文化统一不了。我国在秦朝已经做到了这一点。非洲面积很大,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瓜分了非洲,让非洲无法统一,这也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用心的险恶之处。非洲团结不起来,力量就瓦解了,就没有能力对抗西方国家,西方国家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贯手法。

在国际会议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只有一个观点被国际认可,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国际交往法则中得到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一个观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这样做。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闪亮的民族,也是最忠孝的民族。为什么古人强调守孝三年?道理很简单,我们生下来三岁才学会吃饭、走路、说话,我们的父母在我们三岁之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养大,所以在长辈去世时,我们要为长辈守孝三年。这是中国人讲忠孝。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厚道的文化,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现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实现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凝聚力,对促进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中华民族现在进入到一个最好的时期,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投行”、“一带一路”建设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了这一番话。

习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划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上,我们应该禀承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意志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绝不能囫囵吞枣,绝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在文化走向自信的路径上,将党纪国法与“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将我们的文化自信给予践行,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在我们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中,西方老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有一个既定事实:1950年我国的人均寿命是41岁,而现在我们的人均寿命是74岁!这就有力地说明我们国家正走在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上,这就是大国的担当。大国的担当必须要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才能支撑民族走向复兴。

十八大以来,党风带政风,政风带民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文化自信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开启民智,我们现在在体制内进行培训和学习,体制外的教化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社会向好向善向正,文化自信可谓任重而道远。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济弱扶倾,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千万不能丢弃。

习总书记关于有效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的新理念,对内是凝聚共识,对外是团结大多数平等对待我国的友善国家,抵制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建设都是我们在践行王道、抵制霸道。中国人讲友善,西方人讲强权,习总书记在抗日胜利战争纪念活动上说过一句著名论断:“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

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艰难困阻导致我们文化的不自信。建国后,文化建设不断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从不断反思到走向自信。这是一个文化走向自信的认知、修复和涵养的过程。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信,给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