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秋佳节话伦常(2)

摘要: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中秋节由来已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在古时,有很多诗人都会在中秋这一天祭月、赏月、吟诗作赋,以寄相思之情。又到一年中秋时,宣讲家网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做客演播室,为您讲述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中秋节背后的伦常。敬请观看。

二、什么是伦常

伦常,就是伦理在百姓生活中的表现。伦,是次序、比较的意思,在比较中产生的对应关系,如父子之伦。理,就是在人伦关系中产生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人伦关系中共遵共守的原则,如“父子有亲”。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人看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共有多少种呢?一共有五种,也就是五伦。五伦学说的文献来源,一般认为是《尚书》中《舜典》的“五教”,五种教育。也就是说,在舜的时候,他让他的大臣教导老百姓处理好五种关系。

后来,在儒家的经典《中庸》里也谈到这种五种关系,《中庸》里谈的就比较具体,比如,《中庸》谈到君臣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当然书中不叫兄弟这两个字,叫昆弟,昆弟是古代人常用的一个词。

五伦说的正式权威表述是孟子的“人伦”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但是,孟子并未使用“五伦”这一词汇,所以在古代,用人伦,有时也用“五教”、“五常”表达这层意思。在典籍中正式出现“五伦”词汇,是明代宣宗(1425至1435在位)御撰的《五伦书》,英宗(1436-1449、1457-1464在位)时此书颁布天下,“五伦”一词遂流行天下。

下面,我们讲一讲“五伦”的原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之伦叫做父子有亲。父亲要爱自己的孩子,叫做父慈,而孩子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这叫子孝。所以,父子有亲,也被表述为父慈子孝,这是第一伦。

第二伦叫做君臣有义。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君臣了,但是我们还有一种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古代的文化,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照用,但是可以借鉴。古代人讲的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并不是完全由君说了算,臣没有任何权利。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所以,即使在古代,君臣之间也要有一种正确的责任关系。那么这种正确的责任关系呢,我们就叫做君臣有义,义就是一种责任。

第三伦叫做夫妇有别。儒家强调夫妻二者之间的区别,夫妻之间在家庭中要有一个秩序。古代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们现在不提倡。但是,现代社会也强调构建一种稳定积极的家庭秩序,夫妻之间各有分工。我们常说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种家庭秩序,但是,也可以是女主外、男主内,这也是一种家庭秩序,也可以很和谐。

第四伦讲长幼的关系,叫做长幼有序。所谓长幼有序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有次序关系。《周礼》把长幼的次序说得特别明确。《周礼》里提到,如何处理和陌生人之间的长幼关系?对待不同年龄的陌生人,你应该如何称呼?《周礼》中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如果他的年龄差不多是你的一倍,比如你20来岁,这个人40来岁,你应该像对待父亲那样地尊重他;如果这个人比你大10来岁,你20多岁,他30来岁,则兄视之,你把当作哥哥一样,这样来处理跟他的关系;如果这个人比你大5岁,你20岁,他二十五六岁,这样的叫做什么呢?你在前面也行,他在前面也行,叫“肩随之”。

第五伦叫朋友有信。第五伦从字面来看超出了家庭关系,是讲家庭以外的人——朋友。在朋友之间要讲信,信任的信。儒家用这五种关系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一个家庭就和谐;一个家庭关系处理好了,一个家族就好了,推而广之,一个社区、一个国家就好了,次序就建立起来了。

五伦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五伦是中国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人的所有人际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从家庭伦理推演出来。由五伦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关系。比如,说到师生,则曰:师生如父子。说到官民,则曰:爱民若子。所以,虽然五伦里面没有讲官民关系,但是它可以扩大到官民的关系。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