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秋佳节话伦常(5)

摘要: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中秋节由来已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在古时,有很多诗人都会在中秋这一天祭月、赏月、吟诗作赋,以寄相思之情。又到一年中秋时,宣讲家网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做客演播室,为您讲述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中秋节背后的伦常。敬请观看。

养气的方法比较难,古代人认为只有士才能做到。所以,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对于士而言,孟子要求的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也要道义为先。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我们不能有这种要求,我们首先让他们吃饱穿暖。

儒家除了伦理道德和养气的实践外,还有第三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效仿天地自然情感实践的方法,这是什么意思?儒家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是个自然过程,当你不断观察天地万物自然的时候,会有一种道德启示。别的动物不会得到这种启示,只有人能得到。也就是说,儒家非常强调在和自然的接触中,去体会和感悟大自然。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达到对大自然美的认识;通过对美的认识,达到对崇高的认识。

所以,古人用诗言志。古人的诗,主要谈自己的志向。因为写诗要描述自然,描述自然以后,就把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美感变成对自己的道德自觉的要求。比如,说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只有不断地攀升,才能达到最高的高峰。还比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的意思是,我看青山绿水这么可爱,青山绿水看我也是这样。这就是在讲人跟自然的关系,可以启发我们的美感和仁爱的精神。所以,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效仿天地自然的情感实践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特别多。比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当然,除了和自然接触外,古代还有一种自我培养的方法——琴棋书画。中国古人用琴棋书画来熏陶自己的性情。和今天不一样,现在琴棋书画往往变成了牟利的手段了。古人学习琴棋书画都是进行自我道德培养的。

我们把以上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古人考虑天地万物宇宙观的时候是从三个方面看的。第一种修养方法是明伦的方法,明确的明,从家庭的伦理世间到社会的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第二种修养方法是养气立志的道德修养实践。通过自我道德的反省,来达到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目的。第三种修养方法是效仿天地自然的情感实践。通过把自己融到自然当中来提升自己的道德。

古人的这三种方法对现在人很有借鉴意义。当中秋节到了,赏月的时候,家庭团圆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中国古人在思考什么?这里还要指出一点,儒家为了提升“五伦”的权威性?还提出了敬和畏。“五伦”里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中都含有敬和畏的意思。为什么要有敬和畏呢?就是要提升道德的使命感和尊严感。这个道德不是很随便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尊严感。比如,古人有冠礼、祭礼,就是男孩到20岁,女孩到15岁的时候,要实行成人礼。为什么要做成人礼呢?就是通过仪式,使大家产生一种尊严感、使命感。

现在公务员也有公务员的宣誓,公务员的宣誓也是通过这种仪式,增加使命感和尊严感。古语讲不畏不义。畏就是敬畏的畏,义就是刚才多次讲的道德的责任。所以,中国古代除了以上三种道德修养方法,还要强调敬和畏的重要性。

五、伦常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最后一点,讲伦常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我们讲“五伦”不能原封不动地把儒家这些内容搬过来,我们要加以现代化的改造。即使我们加以现代化的改造,伦常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现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仍然是整个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五伦”除了君臣关系以外,其他四伦都存在。我们现在要通过对这些伦理的实践,来提升所有人,特别是各级的官员和领导者的道德素质。

现代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但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中,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本位。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有悠久,也是人口最众多的民族。所以,就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儒家开创的中国哲学传统,以伦理为本位,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不能离开儒家的思想,不能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

所以,当中秋节就要到来的时候,当我们赏月、喝茶、吃月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传承?当然是从日常的生活中,从伦常中得到有益地借鉴。特别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经典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真正地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儿,最后祝大家中秋节愉快。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