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914/910046.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5/0925/839776.shtml
各位同志,宣讲家网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秋节就要到了,今天我们讲座的主题是“中秋佳节话伦常”,“伦”是伦理的伦,“常”是日常的常。伦常,就是伦理在百姓生活中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平常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中秋将至,我们在谈论团圆、赏月、吃月饼之外,也来谈一谈中国人对伦理的一些看法。
一、中秋的来历和意义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秋节。中国有四个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都和伦常相关,都和伦理有关。中秋节有一个关键词“团圆”,借用月亮的圆来比喻家庭的团圆。所以,中秋节很看重家庭,注重家庭团圆。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面我们讲了,从唐代才开始有中秋节,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对待老年人等。所以,有的人探讨中秋节的来源,就把它上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什么叫“养衰老”呢?就是到仲秋时分,粮食都打下来了,这个时候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要孝敬老人,送给他们方便用的东西。“授几杖”,送给老人椅子和手杖。同时,还要给老人送粥,送吃得喝的。
从《周礼》的记载来讲,仲秋是敬奉老年人的重要时节。由此发展到唐代,正式的中秋节就确立起来了,所以中秋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是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古人有很多写月亮的诗词,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面几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在中秋节,在圆月下,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思乡、思亲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到,家庭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家庭关系可以想到古代的伦常,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代的“五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