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天下一家。我们前不久主办了G20杭州峰会,我们也讲天下一家,讲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用伦理视角来看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想法。当然,古人理解的“天下”与现在不同。古代人甚至以为中国的地域就叫天下,后来才慢慢知道,原来外界还有很多国家,中国只是众多国家里的一个。在中国古代就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还有一种概念叫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这个意思。
古人将这五种关系推及到全天下,还推及到自然界。这就引出了中国的一种宇宙观——从伦理的角度看待世界与万物。
古代有一种说法: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你周围的人,对你的父母,对你的兄弟姐妹要好,亲近你自己的亲人,这就叫“亲亲”。亲亲而仁民,由“亲亲”推及到“仁民”。不是你直接的亲人,你也对他们好,就是把家庭关系扩大到社会关系。
扩大到社会关系还不算完,叫做什么呢?叫做仁民而爱物。由于对家庭的爱,到对百姓的仁爱,再到对一草一木的爱。
所以,中国古代也有环境的意识,讲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前不久开的G20峰会也谈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怎么来呢?如果你没有“仁民而爱物”的心态,就不能够爱护绿水青山,甚至会糟蹋绿水青山。
三、民胞物与说:五伦说的理论来源
下面,我利用中秋节话伦常的机会,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可以概括为“民胞物与”。这个词,我相信大家知道的比较少,这也是中国的一个词语,但是我们现在用得很少。“胞”就是同胞,“与”是和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我的朋友。这就是中国古代“民胞物与”的宇宙观。下面我用一点时间讲这个民胞物与的宇宙观。这个大家,我觉得可能接触的少。
孔子开创儒家的时候,就有了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后来,张载加以总结概括,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概念。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之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qiong)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予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正蒙•乾称篇》)
“西铭”和座右铭的意思差不多,我写成一个调幅,挂在靠西边的墙上。张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
五伦学说的内容,虽以伦常为范围,但考其理论根据,却是本体论上“气化流行”的宇宙生成观、“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结构观、“继善成性”的道德来源理论等等。中国古代的儒家,把伦理视为人生行为准则的基础,其依据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构成,就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以天地为父母,孕育万物,“天地合气而万物生” ,宋代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说,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民胞物与说将天地万物看成一个大家庭,因此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人类的朋友。
气的学说——荀子“水火草木说”
荀子在讨论人要时刻想到自身责任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宇宙间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水火、草木、禽兽、人,万物都是宇宙的一员,只是每个人的责任、担当不同。所以人一定要有大责任、大担当。中国古代称这个大责任、大担当为“义”,“义”就是责任的意思。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