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秋佳节话伦常(4)

摘要: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中秋节由来已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在古时,有很多诗人都会在中秋这一天祭月、赏月、吟诗作赋,以寄相思之情。又到一年中秋时,宣讲家网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做客演播室,为您讲述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中秋节背后的伦常。敬请观看。

水火也是气,因为万物都是气。“水火”一个很单纯的词,是比较粗的气,它没有生命力。因为如果你把火扑灭了,如果没有外部条件,它不会再燃烧起来,所以它是没有生命力的,叫做“水火有气而无生”。但是草木就不一样了,草木有生,冬天草木枯黄了,但是春风一吹,草木又生长起来了。一岁一枯荣,到春天的时候,它发芽了,又蓬蓬勃勃地长起来了。所以,草木和水火相比,它不仅有气,而且有生命力,这就叫“草木有生”。但是草木的生命力也有局限性,叫做“草木有生而无知”。“有生而无知”是什么意思?是说草木有生命力,但是它没有主动的知觉。草木夏天很旺盛,但是如果你把草木给拔了、铲了,那草就不会再长起来。因为草木没有知觉,你拔了它也没有办法,所以叫做“草木有生而无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更加爱护草木。你违反它的规律,在它夏天生长旺盛的时候把它拔掉了,那你就要受到灾害的侵袭。大雨来了,洪水来了,那就没有办法保持水土,所以叫做“草木有生而无知”。

还有一种到动物的层次了——禽兽。禽兽不仅是有粗的气,还有知觉,所以叫做“禽兽有知”。禽兽有知觉怎么表现出来?比如一只狗,你踢它一脚,它可能就要咬你一口,因为你给了它一个刺激,它就有一个反应,它有知觉。但是,作为动物,它并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假设你踢它是为了它好,但是它不了解你的心情,可能反过来还要咬你。为什么?因为“禽兽有知而无义”。义是什么?义就是责任。古代特别强调道德责任,而禽兽没有。禽兽有反应,有知觉,叫做“禽兽有知”。禽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什么时候不该怎么做,这在古代叫道德责任。人在天地间的责任,是古代认为的宇宙法则。但是禽兽有它的局限性,它没有道德责任,所以叫做“禽兽有知而无义”。

那么人呢?人所以“最为天下贵也”。古人就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所以“最为天下贵也”。人既然是天下最宝贵的,就应该担当起自己在天地中的道德责任。这就是儒家“民胞物与”说的宇宙观,也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是“气化流行”的结果。人在天地间有重大的责任,关于这个责任,张载提出一个概念——“民胞物与”说。张载的“民胞物与”说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念,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大家庭,因此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人类的朋友。这就叫天地和谐的宇宙观。天地和谐的宇宙观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家庭伦理而来的。所以,儒家的“民胞物与”说也可以说是五伦学说的哲学理论来源。

《周易》这样描述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错”就是措施的“措”,就是礼仪有所安放。整个宇宙万物,它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中。在这个自然产生的过程中,人在所有层次中居于最高层次。所以,在最高层次里,人的这种理论,我们给用一个词来概括它,叫做“民胞物与”。“民胞物与”的这种说法,表明了儒家在对人类价值层面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表述为,以阴阳二气为基础的天地自然,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赋予者。天地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同时天地万物中也含有道德律的来源。人如果思考这种来源,就要思考自己的道德价值,人在天地间的道德价值和自己所应有的道德责任。我们为什么要保持青山绿水?这也是道德所在。这就是儒家的五伦哲学表述,是“民胞物与”说给我们的启示。

四、由伦常到精神修养——儒家的道德境界说

五伦说自从被孟子明确提出之后,就成为指导士阶层与百姓道德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儒家极为强调对这种道德实践的自觉,将其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那么,怎么使这种道德责任变为道德自觉?我下面就讲一个问题——由伦常到精神修养。

伦常就是我们的“五伦”,由“五伦”想到我们的道德责任。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宝贵,想到你的责任,这个责任就包括怎么对待长辈、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这一套都是讲人的精神修养。既然天地万物给了你生命,除人以外的其他物种没有这个责任,而人却有这个责任。那么,儒家用怎样的方法去促使你完成好、认识好这个责任?我们把这叫做“由伦常到精神修养”。

所以,我们在吃月饼的时候,看圆月亮的时候,就想到天地、自然和人,就想到自己的精神修养,儒家也把它叫做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儒家看来有一种基本的方法,就是“五伦”。我们也把“五伦”叫做家庭伦理的实践。就是说,你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自然要处理跟父母的关系,跟兄弟姐妹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走上社会以后,你自然要处理和领导或被你领导的人之间关系。家庭伦理是最基础的实践,你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但是,家庭伦理的实践够不够?不够,实际上儒家还赋予你另外两种方法。

另外两种道德修养方法,我把它概括为孟子提出的“养气”理论。“养”就是培养的“养”,“气”就是我们讲的气,万物都是“气化流行”。因为儒家认为,万物都是有气,是秉受天地之气而形成的。所以,你要形成自己的道德境界,培养自己的“气”。

“养气”的这个说法是孟子首先提出的。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为什么这么好,成为一个榜样呢?他说,我善于养我的浩然之气。他的学生就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可以充塞天地之间。就是说身体里的气可以和天地万物的气相结合。那么,“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就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一种天地间浩然正气。那么浩然正气是什么境界?孟子它给一个词,叫做“大丈夫”,大丈夫的精神境界。

大丈夫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样的?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有钱了,我富了,也不胡做非为,叫做“富贵不能淫”;穷困潦倒也不改变我的志向,这就叫做“贫贱不能移”;有强权压迫我,但是我主张正义,不屈服于你,这叫“威武不能屈”。所以,孟子敢于批评诸侯。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上台以后,不让大家读孟子的全文,他搞了一个孟子的截文,只能读孟子的选本。他把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删去。

所以孟子说,当你把道德之气培养到浩然之气,培养到大丈夫的境界的时候,就变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贫困也好,富贵也好,强权压迫也好,我都不屈服。为什么呢?道德精神的力量高于一切。所以他就强调道德修养的正确。前几天是教师节,我看到表彰一些优秀教师,那些教师在大山里帮助聋哑人儿童,自己的境遇并不好,但是他们不改变初衷。为什么呢?道德的支撑。人有道德的支撑,就算穷困潦倒,心中也充满阳光。这就是正义的力量,我们现在叫正能量。

但是孟子讲,养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孟子说养气有两种对立的方法,一个好的方法,一个坏的方法。好的方法叫“集义”的方法,“集”就是集合的“集”,“义”就是义务的“义”。所谓“集义”就是不间断地自我反省。这就是论语里所说的“吾日三省五身”。“吾日三省五身”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是不是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最高位置。另外一种不正确的方法叫做“义袭”。“袭”就是袭击的“袭”,所谓“义袭”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刘少奇同志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这篇文章中,他就引入了孟子这段话。所以,不管是党员还是普通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责任。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