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把创新的种子种在文化高地上(2)

李侠:把创新的种子种在文化高地上(2)

创新的文化环境至关重要

在上述创新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链条中,我们预设了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即创新是由人头脑中的认知图式把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作为输入,经过转换作为输出而带来的结果。

那么,这里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一个行动者如果在某种文化氛围下形成一种认知结构P1,其产出的创新结果比在另一种文化下形成的认知结构P2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前一种认知结构P1比后一种认知结构P2更可取,那么往上追溯,导致第一种认知结构的文化就比造就第二种认知结构的文化更为可取。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把前一种纲领P1称作进步纲领,反之,则把表现欠佳的纲领P2称作退化纲领。同样的人由于拥有不同的认知纲领,导致创新表现呈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别,我们有理由判断造成两种认知纲领差异的文化是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的。

这种情况从世界范围到区域之间屡见不鲜,从国家层面来看,比如韩国的民众就明显比朝鲜的民众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热情,而两国在资源禀赋以及民众的生理差别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是:韩国的文化环境比朝鲜的文化环境更适合于创新,因而,韩国文化塑造的认知图式是进步的,而朝鲜文化所塑造的认知图式则是退化的,由此也可以解释世界各地之所以在创新表现上呈现出如此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所在。

仅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东部和中西部在创新能力和热情上所表现出来的差距,同样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无数研究早已证明:创新是自由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这个普遍性现象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指明了:培育创新的文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至此,我们大体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改革路径: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以此形塑当地民众的认知结构,而一旦认知结构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图式自然会涌现,此时,自由的环境、公平的交易原则以及对于契约精神的捍卫将成为支撑创新的标准配置,自负的计划模式将被竞争的市场模式所替代,而竞争是创新的最大外部驱动力量。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新的文化被认可与接受,就会形成对退化纲领的拒斥与抵制,从而出现倒逼制度成本降低的趋势,这种变革会为创新要素的集聚预留更大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