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应当多一些市场思维

产业扶贫应当多一些市场思维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然而半月谈记者在陕西一些县区采访发现,在基层扶贫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周边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这样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导致种植数量上涨,产品滞销,农民不仅挣不到钱,还对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越发迷茫。(9月18日 半月谈)

当前,扶贫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乎贫困群众福祉,更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产业扶贫则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是“造血式”扶贫的主要方式。根据报道,基层在推动产业扶贫中,存在盲目跟风的趋势,周边什么产业“火”,便照搬照抄,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及市场规律。最终,要么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产品价格走低,经济效益下降,上演“谷贱伤农”的情形;要么产业单一,如遇行情不好便功亏一篑,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更有甚者不考虑自然条件,致使农产品质量差,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产业扶贫中不尊重市场规律的结果,不仅事与愿违,没有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甚至还让部分贫困群众血本无归,负责累累。进一步讲,产业扶贫初衷是好的,但违背市场规律,盲目跟风发展却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值得各地政府引以为戒。

944

产业扶贫是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引导和扶持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以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产业扶贫所创造的产品,最终都需要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下由消费者支付购买。而一旦由于供过于求或者产品质量不高而造成价格低,获利少,甚至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损失只能由这些贫困群众承担,负面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各地在进行产业扶贫时,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切不可盲目跟风。

产业扶贫是利民惠民的好事,各地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市场思维,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把好事做实、做细、做好。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情况,发展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在产品特色、质量、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最终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良好的口碑赢得市场的青睐。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引导群众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的方式整合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提升交易过程中的议价能力,有效保障群众切身利益。而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好产业扶贫方面的市场分析、指导和预警,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对于潜在的市场风险应当做到早提醒、早建议、早预防,避免产业扶贫走偏。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