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道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

传承孝道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

摘要: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的统领作用,体现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望江县地处长江中游,皖鄂赣三省交界,吴头楚尾,长江文明中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古皖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催生出包容笃实、崇孝尚义的孝道文化,使望江成为孝里义乡。探求这里孝道文化的时代意义,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一、从孝道典故中,探求孝道文化的历史内涵

望江是古雷池所在地,“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出于此。由于独特的地缘文化,传扬至今的“二十四孝”中有“孟宗哭竹”、“王祥卧冰”、“仲源泣墓”三个孝道故事发生在这里,从而产生和形成了历史悠久和内涵深厚的孝道文化。

1、“孟宗哭竹”影映三国时期“以孝立天下”的孝义观

在汉代,道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讲孝道、重义气已成为官民所尊奉的信条,举孝廉成为两汉选任官员的主渠道,刘弘(刘备父亲)、曹操、卫弘、董昭无不是通过行孝这一途径入仕,到了三国时期重孝重义之风日盛。“孟宗哭竹”典故中的孟宗便是那个时期吴国江夏(今湖北黄冈西北)人,曾任雷池(今望江)监鱼官。他侍亲至孝,在秋末冬初母亲想吃竹笋,正山寒水瘦,怎能找不到竹笋,于是抱头大哭,孝心感动上天,竹笋破土而出,母亲如愿以偿。后人在孟宗哭竹处建“泣笋台”以昭其孝。

纵观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个个重孝重义,无不打“孝义牌”招贤才纳良将,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刘备终以“义”而立霸业,为后人所敬仰。

2、“王祥卧冰”折射两晋时期“以孝治天下”的孝治观

两晋时期孝子甚多,《晋书·孝友传》就载有孝子14人。“王祥卧冰”典故中的王祥是晋代山东临沂人,因避乱来到望江城南村庄隐居,生母早年去世,继母不慈,他不离不弃、尽心侍奉,在数九寒天,继母要吃鲜鱼治病,王祥不顾天寒地冻,解衣卧在池塘厚冰上,化开一个窟窿,跃出一对鲤鱼,继母吃了鲤鱼而病痊愈。从此,“王祥卧冰”的孝名远播。

据史料记载,两晋时期的朝代帝王均奉孝道治理天下,像永和、升平、宁康、太始年间的皇帝都曾亲自讲授《孝经》,朝庭明文规定: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

3、“仲源泣墓”凸现盛唐时代“以孝和天下”的孝亲观

唐代是我国佛教鼎盛的朝代,其中有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佛经便是《佛说父母恩重经》,倡导的主体思想是子女当报父母养育之恩,这与唐初统治者所提倡的孝道思想相符。“仲源泣墓”典故中的徐仲源是唐代望江人考中进士,曾任合肥令,对母亲很孝顺,其母病重需服用人肉作为引的药,其毅然割腿之肉以作药引,母亲服后病愈;其母亲在世时最怕打雷,每遇打雷,仲源必亲自为母亲掩耳,去世后一遇打雷,仲源到其母墓旁说: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以慰母安在天之灵。

时任望江县令麴信陵,大力褒奖孝道和善行义举,立徐仲源为尽孝楷模,将其事迹上奏朝廷,唐德宗赐其所居之理为“昭贤”,所居之乡叫“孝感”,孝行以及由孝行广为生发的仁义友善在望江蔚然成风。

4、“不越雷池一步”彰显晋代“以孝忠天下”的孝忠观

《孝经·士章》:以孝事君则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女诫》: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在“不越雷池一步”典故中,彰显着后世推崇的孝忠观。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6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与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起兵反晋,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保卫晋都建康(今南京),中书令庾亮恐手握重兵且早有谋反之意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故在《报温峤书》中写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毋过雷池一步也。”于是温峤听令按兵不动,镇守江州以防不测。故此,“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流传至今,从该典故中彰显出忠信朴实和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怀和孝忠的主流思想。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