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推动国际金融部门改革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金融监管规则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在2008年华盛顿峰会上,G20承诺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加强导致危机的薄弱环节。在G20领导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引领各标准制定机构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韧性得到显著增强。中国作为G20和FSB成员,深度参与了各项改革政策制定工作。特别是去年底接任G20主席国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开放且具有抗风险能力的全球金融体系,为促进全球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推动和引导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实施,防范危机于未然。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未能从系统性、逆周期的视角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播,因而加强了对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视。中国在危机爆发后就开始对危机原因进行反思,并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今年,中国推动G20和相关国际组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各国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将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构建有效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此,G20要求FSB等研究制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方法和监管要求,并承诺落实FSB《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核心要素》,以实现这些机构必要时的“大”而“能倒”。中国长期以来深度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且高度重视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建设。今年,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与FSB的沟通,呼吁G20各方加快落实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并积极在国内推进相关国际标准落实,起到了表率作用。
推动改革实施,及时总结改革效果,继续推动监管改革。危机后制定的各种新标准、新政策需要各国纳入国内监管框架才能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今年,中国与FSB及其他各方合作,强调要推进改革的全面、一致和及时实施。FSB向杭州峰会提交了改革实施与效果报告,总结金融改革的进程和挑战。在推动改革实施的同时,中国还推动G20继续完成金融监管框架剩余重要工作,应对金融体系出现的新的风险和脆弱性,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助推普惠金融,为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原则、升级指标体系。在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同时,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发展较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国际社会也逐渐认识到普惠金融对于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顺应这一趋势,中国将普惠金融列为今年G20重点议题之一,推动杭州峰会讨论通过了多项成果。
中国推动G20发布高级原则,力推数字化时代的普惠金融新理念。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但国际上还缺乏统一的原则性指引。在中国的倡议下,今年G20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填补了这一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经验”。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是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尺,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支撑金融创新。今年,中国与G20各方一道在杭州峰会上推出了升级版的《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更好地反映了普惠金融新的发展趋势,并承诺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准确度和透明度。
构建“三支柱”评估框架,促进各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是普惠金融工作的核心领域之一。杭州峰会上,G20正式宣布出台《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用于营造有利的监管环境,促进竞争,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G20杭州峰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G20机制的长远发展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夯实了基础,在G20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以杭州峰会作为一个崭新的起点,让G20从杭州再出发,巩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推动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G20将在杭州峰会规划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继续携手共进,直面挑战,加速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全球经济。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