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将长期面临短期危机应对和长期促增长双重任务的挑战
从1999年到2016年的十八年间,二十国集团不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心。G20获得中心地位的原因,在加拿大学者约翰·J·柯顿教授看来,其首要原因在于接踵而至的危机,尤其是一系列的动荡。其次是其它传统的正式多边组织单凭自身力量无法满足全球治理的新需求,它们却能为G20治理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力支持,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IMF、G7和G8。在中国学者黄薇看来,相比其他全球经济治理平台,G20在危机应对、政策协调、改革规划、领导人督促方面依然具有其自身优势。G20也是现阶段唯一能够做到兼顾议事效率、效力和南北共同利益的全球性共治型经济治理平台。尽管G20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内的核心位置获得了广泛认同,但是就G20机制而言所面临的挑战却有增无减。除了长期以来G20一直面临的代表性和合法性质疑,以及G20的落实和执行能力欠缺之外,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中心的G20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和内部挑战。
就G20所面临的外部挑战而言,世界经济动荡有加剧的趋势。IMF在2016年7月19日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报告中再次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与2016年4 月预测数据相比, 7月的最新预测将2016年和2017年的增长预期均下调了0.1个百分点,分别降至 3.1%和 3.4%。2016至 2017 年的增长减缓集中在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表现的改善将被低收入经济体增长表现的恶化所抵消。就发达国家而言,复苏进程的不一致导致政策选择的分化,美联储的加息政策、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和欧盟的宽松政策取向都在显示着一个日益分裂的发达世界。新兴市场国家遭受的经济波动在近两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受普遍低迷的世界经济、能源价格下跌和美国加息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经历了巨幅波动,中国也不例外。同时,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交叉影响,增加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难度。此外,受危机和贫富分化的影响,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浪潮有增强趋势,也在影响和挑战G20这一全球经济治理平台的应对能力。
就G20所面临的内部挑战而言,将长期面临短期危机应对和长期促增长双重任务的挑战。就G20的短期危机应对来看,2008-2010年是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2010年是应对欧债危机;2013年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波动的关注,2015年是难民危机和恐怖袭击;2016年当前是英国脱欧的影响应对。可以看到G20并没有完成对上述危机的应对,而且所有危机性事件还在持续发酵,相互影响,构成了当前G20危机应对和治理的复杂局面。就长期促进增长而言,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用尽之后,G20开始更多关注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增长,但是其最终效果仍然有待观察。对于更为长远的发展议题,G20在中国作为主席国的努力下,在2016年制定了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集体行动计划。这份集体行动计划是G20发挥其领导力和展现榜样力量的集中体现,但是其后续的落实推进和成效评估同样给G20这一协调为主的机制带来新的挑战。
G20机制未来发展取决于G20机制本身的效率
从长远角度看,G20机制的未来发展将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G20机制本身的效率。G20机制的效率主要根植于两个方面,即治理的有效性与合作的平等性。相比而言,合法性并非G20机制发展的最大挑战,从根本上讲,G20的合法性并不主要在于成员数目和基于不同地区代表性国家的选择,而在于其治理全球经济的有效性。有效性是G20机制存在的首要根本,因为G20机制本身是因危机而生,是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如果脱离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效果,G20机制本身的影响力也会逐步衰减。平等性对于G20机制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G20机制能够保持其核心地位和活力的关键。相比于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G7,G20的优势在于其包括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在发达国家成员和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和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保持平等对话与合作对于G20机制的存续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成员国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迥异的背景下,建设以平等原则为基础的共同价值和认同基础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一个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全球社会而言,有效的全球治理只能建立在平等之上。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黄薇:《G20主导下的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的期待》,《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6期。
②莫里·奥伯斯费尔德:《更复杂的局面: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2016年7月19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