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文明主体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自十八大之后加快了进程,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文明主体性”成为当前政治文明的重要特性,通过文明主体性的回归,结合人民政治本质,有利于实现政治文明价值向度和理性维度的有机统一。
文明主体性回归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政治优先到文明优先,这是主体性转换的一大特征,同时赋予了人民更多的权利,真正体现出民主、法治、人民至上的政治内涵。我国政治回归文明、以文明为主体,前提是人民政治本质的回归,脱离了人民和民主,文明主体性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当人民在政治中当家作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更加突出,每一位公民都拥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国家治理不仅是高层的任务,同时也是我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的垂直性将会向平面性转变,民主选举、政治协商、人民问政越来越普及,文明主体性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稳固。
文明主体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化了文明主体性,相对于西方政治文明来说,在层次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但仅仅是一个总体的结论,如果从文明主体性进行分析,则会有更加具体的角度,例如政治素质、民主和谐等。西方政治文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其文明的实质仅仅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私人财富,并用于政客的选举和任职,政治素质并不高。恩格斯认为个人财富是文明时代“卑劣的贪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突出文明主体性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刻以“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政治诉求,所以也更加先进与公正,在特征与实质上有一定的优越性。
文明主体性的指导性。以文明为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符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以人为本的要点是人性的回归,在政治生活中赋予人们更多的批判思维和主人翁地位,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考察政治走向,其根本意义是改变或者创新社会秩序,使国家的发展更加符合人民意愿。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能够贯彻群众路线,在文明主体性的指导下走科学实践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民的参政境界及批判要求,同时也是体现党与人民“鱼水情”的主要方式,所以文明主体性的指导性不可或缺。
总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紧密切合三个特性,强化人民政治,突出文明主体性,并纳入到我国宏观治理的体系中,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宏伟目标,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前提,才能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教问题的多维透析与教育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5XJJC71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陶富源:《论实践主导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新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②钟宪章:《以新常态新思维构建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