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开:互联网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贾开:互联网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尊重网络主权”,一般认为,这是国家主权理论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但事实上,基于地理边界的国家主权是否应该且能够对全球互联网进行规制并未形成定论。反对者认为,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扁平结构消解了国家权力,国家的干涉只会阻碍其发展。沿袭这一思路,当前的互联网全球治理采取了不同于以政府规制力量为主的传统规制模式,而遵循的是利益相关者原则。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团体、民间机构、个人都被纳入其中,并通过对话以实现共识。

但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莱辛格所说,“代码即法律”,互联网的表面中立性并不能使其真正成为理想的“乌托邦”。究其原因,利益相关主义虽然承诺平等纳入各个主体,但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强势组织与人民个体并不能在此框架下发出同等分量的“声音”。正因为此,利益相关原则屡屡带来令人失望的结果,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发展历程便是对此的一种注脚。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困境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基本框架源于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其宗旨是利用知识和技术潜能以促进联合国千年目标的实现。2005年的突尼斯会议开始关注互联网治理问题,并设立了“互联网治理论坛(IGF)”以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对话平台。IGF每年举行一次,由“利益相关者咨询委员会”决定大会议题后,任何机构或个体都可以向大会提交提案并参与讨论。IGF并不对各方提出具有约束力的文件,而只是为决策者在关键议题上提供参考。

IGF在执行层面的缺失逐渐成为其软肋。2014年在巴西举办的首次“未来互联网治理全球利益相关者大会(NETMundial,或称巴西会议)”被视为IGF的补充和加强,其旨在寻找互联网治理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巴西会议直接源于斯诺登事件所揭露的网络监控问题。2013年,时任巴西总统罗塞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猛烈抨击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巴西政府及其本人的监控行为,并倡议建立“多边体系以重塑互联网治理规则”。罗塞夫的倡议得到了ICANN总裁(ICANN是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负责全球范围内的IP地址空间分配和域名管理等职能)切赫德的响应,并由其共同促成了巴西会议的召开。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此次会议抱以极高的期待,超过1500名参会者希望其能为迷途中的互联网治理指明方向,但最终的会议成果却再次令人失望。

为进一步落实巴西会议成果,世界经济论坛(WEF)和ICANN于2014年11月共同发起了“巴西会议倡议”。但该倡议的志向却远不止于此,它最终想打造的是互联网治理领域的“联合国安理会”,WEF和ICANN各占一席任常任理事。不同于巴西会议的开放、透明和广泛代表,“巴西会议倡议”却是一个封闭的对话进程,其所设计的20名“安理会”成员也只是通过由上至下的指定或委派而产生。正因为此,该倡议受到了包括互联网社会、电子前沿基金等社会组织的广泛批评与抵制,其所试图落实巴西会议成果的希望也迟迟未能有所推进。由此,互联网的全球治理进程再次陷入停滞的局面。但更严重的是,能够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进程的国际组织也正在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和推动力,比如备受关注的ICANN。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